第117章 伤残之卒(1 / 2)
第215章 伤残之卒
想到此处,徐庶对着孙策拱手一拜,故作一脸为难地说道:“主公,休养生息之策自古便有,在下也是遵循古例提出的,至于安置伤残军士,在下暂时还没想到万全之法,望主公赎罪。”
法正听后,笑着对徐庶点了点头,他就知道徐庶能分得清轻重缓急,懂得什么可以说,什么不能说,这个伤残军士的安置之事,有汉以来征战不断,自然都有定例,但既然主公问了,看来是对现有的成例感到了不满,想要改一改了。
此事看着虽小,但关系颇深,实在是不好轻举妄动,若是处置不好的话,那可是会发生大乱的,要知道此时的很多兵马都是家族私兵,要是孙策将抚恤提得太高,那愿意为士族效力的兵马肯定会少很多,到时他们还不得找上孙策吗?
想到此处,法正也是不由摇了摇头,开始深思起此事,大汉有很多制度都是沿袭秦的旧制,只是秦法的惩罚很重,所以在精简了其中一部分后,便成为了大汉的法制。
而关于伤残军士的安置这一块,一般都是发回原籍,并按照军功来发放奖励,大多数人都是回去做了当地的里正与乡长。
这样一来,既可以妥当地安置这些军士,让其享受朝廷的供养,又可以让他们更加忠诚一些,上位者可以通过这些人来保持其在地方的威望,另外,这些军士都已是伤残之人了,自然不会有什么机会发动祸乱。
此种安置之策一举多得,本应效果颇丰才是,但在地方士族门阀坐大后,这些成例都变得名存实亡,那些出任里正和乡长的,基本都成了当地的士族门阀的族人或者其门下的宾客。
由于信息传递和交通不便,没了那些忠于朝廷的里正与乡长后,朝廷的诏命都必须士族门阀的配合,才能传达下去,若是其不愿配合的话,最多只能传达到县一级,再往下根本就不会有多少当地的百姓知晓。
这当然不是孙策想要看到的,可他要是想有所改变,必须得做到关键的一步,那就是让自己的势力能够渗透到最底层去。
现在他麾下的文臣谋士也有不少了,其中大多数人都很看好孙策的潜力,所以都算得上是十分忠诚,孙策自然想现在就能有所改变,早日形成定例,否则等势力继续壮大下去再改变,那受到的阻力就要大得多了。
徐庶出身寒门,早年就在乡里生活,后来又成为了任侠,对于这些事情自然是知之甚深了,正因为他对这些事情十分清楚,才知道若是主公想要有所改变的话,会受到多么大的阻力。
孙策虽然没有在民间大范围地游历过,但是有着身体的记忆,所以他对这些事情也有一些基本的了解,只是没有那么深而已。
他自然也了解此事的厉害,但他也比谁都明白土地和人口的重要性,只有掌握更多的土地和基层人口,才能建立最强大的帝国。
这点不论是冷兵器时代还是热兵器时代都一样,世家和门阀侵占土地,隐藏人口,就是在掘统治者的根基,孙策深知一个道理,那就是只有能够充分调动,并利用起治下土地和人口,才能不依仗士族,就持续战斗和生存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