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说猫
会员书架
首页 > 军史小说 > 大明:登基第一剑,先斩太上皇 > 第107章 朕是亡国之君

第107章 朕是亡国之君(1 / 2)

上一章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
好书推荐: 倚天开始穿诸天,别人练武我修仙  都重生了,被倒追不过分吧  长生诡异  娶了植物人女帝后,我乐疯了  我的退婚剧情不对劲  人间刺猬仙  挂机从射雕开始  重生九八:从搅黄亲哥的恋爱开始  我的文明牧场  我在赛博世界刷熟练度 

第107章 朕是亡国之君?

“今日之大明,处处都是刀光剑影,处处都是烽火狼烟四。”

“北境瓦剌鞑靼,西南少民土司,湖广苗人叛乱,浙闽矿工民变,这每一处都是不下十万官军在往来征讨。”

“耗费钱粮无数,官军死伤惨重,百姓深受战火荼毒之苦。”

“仁宣之治所积累的家底,怕不是已经被败光?”

“如今再加上广州暴动,我堂堂大明竟然没有一处清净之地,竟然没有一处可以安静的摆下一张书桌!”

朱祁钰近乎咆哮。

“陛下息怒!”

朱祁钰说到“书桌”的时候,胡潆、于谦、俞士悦都是纷纷羞愧的低头。

朱祁钰都自称是读书人了,胡潆等人只觉得自己愧对圣人教诲,枉顾了“读书人”这三个字。

“太上皇,到底是怎么治国的!”

“民怨沸腾,外敌窥视,文官敛财,武将怕死!”

朱祁钰很愤怒。

“大明江山传朕的手里面,莫非朕要做那亡国之君!”

朱祁钰这是在说自己有错吗?

朱祁钰这是在说朱祁镇废物,这是再说群臣无能!

“陛下,还请息怒!”

于谦用力一拜。

“臣以为如今之际,当以平息广州暴动为重,至于其他当从长计议。”

“臣举荐命都督董兴为广东总兵官,即刻统帅大军南下平乱。”

于谦这是在告诉朱祁钰,生气也没用,唯有自强不息。

“准奏!”

于谦的识人之明,朱祁钰还是很佩服的。

武将的石亨和杨洪,本来都是戴罪之身,是于谦举荐让他二人戴罪立功,然后才有大破瓦剌入寇。

韩青、罗通、孙祥、杨信民等人,之所以能够外出镇守关隘,也是出自于谦的举荐,而且他们干得很不错。

在为国举才一事上,于谦不以出身论高低,也不在乎个人品行优劣,于谦只是以个人才能为先。

被于谦举荐的这些人,虽然大多后来和于谦闹得不愉快,但是在维护明王朝的统治上,他们还是立下了许多汗马功劳。

“至于平乱大军,朕以为可以从闽浙两地征调前往。”

“之前闽浙叶宗留、邓茂七的民变已然扑灭,朝廷南下的五万京营可以腾出手来奔赴广州。”

朱祁钰说的这次闽浙民变,是从正统九年开始,直到景泰元年才结束。

这次最先由矿工们引发的民变,前后历时六年,近百万民众被裹挟其中,导致东南局势为止一紧。

这次民变,先后波及浙江、福建、江西三省,号称生动东南,政治影响十分巨大。

朱祁镇先是派出都督刘聚和张楷前往平叛,又来又命宁阳候陈懋为征南将军,保定伯梁瑶、平江伯陈豫为副将军,一起率领京营精锐南下。

浙江,大明钱粮重地,不容有失!

这一次闽浙的民变,明朝紧急抽调数万京营南下,其中还有大量归附明朝的蒙古骑兵。

京营精锐的南下,也间接导致土木堡之败。

“陛下之谋,臣深以为然!”

既然是在谈论军事,那么于谦当仁不让。

于谦在军事上的造诣,一直都是排在明朝第一序列之中。

朱祁镇夺门之变,错杀于谦后,也曾经因为无人主持军事而后悔。

《明史》记载,恭顺侯吴瑾曾经当着朱祁镇的面感慨,“使于谦在,当不令寇至此”。

只不过朱祁镇虽然后悔杀于谦,但如果让他重来一次,他还会做出同样的选择。

因为于谦不死,朱祁镇便无立足之地,也无法面对那些帮助他复辟的文武功臣们。

“在闽浙一代的大军,有过平定民乱的经验,闽浙距离广东又是最近。”

“且京师攻防之战的时候,闽浙大军因为距离京师较远,尚未来得及挥师北上勤王。”

“从扑灭闽浙民变到现在,将士们已经修整了一段时间,如此也不至于出现将士疲惫。”

“借着之前平定叶宗留、邓茂七叛乱之大胜之势,军中士气正旺,可有再战之力,亦可为我大明再立新功!”

面对朱祁钰调动闽浙大军,于谦十分赞成。

因为除了闽浙大军以外,明朝其实已经再无可用之强兵猛将。

“董兴,朕给他挂平南将军印。”

朱祁钰可不想自己刚刚改元景泰,就因为广州民变而给景泰新朝蒙上阴影。

给董兴加总兵官,就是为了让董兴能够整合广东军事力量绝对权力。

给董兴挂平南将军印,既可以让董兴节制广东的一众武将,还可以得到福建、广西等地驻军加以支援。

“然而董兴终究是武将,攻伐叛军尚可然而,治理内政却是力不能及。”

朱祁钰这是想让于谦等人,举荐一个善于治理内政的文臣。

而且朱祁钰深知,文武分家,最好不要让一个大臣又有军权,又掌民政。

要是这个口子一开,那么地方上就会诸侯四起,就会尾大不掉。

唐末藩镇之祸,清末东南互保,这可是历历在目的教训。

而且广州民变,说到底还是当地官员对于民生的不重视,然后以民间争抢无主之地而引发的。

要是不好好梳理民政,便会降而复叛,便会按下葫芦浮起瓢。

“奴婢以为,原广州左参议杨信民,可当此重任。”

善增突然插嘴。

这些日子以来,东厂案牍库一直在收集文物百官的资料卷宗。

善增就是在这个时候,看到了杨信民的资料。

“怕是不妥!”

刑部尚书俞士悦,对于善增的提议持否定态度。

除了政见不同以外,俞士悦还有一个目的。

在文臣看来,太监是祸乱天下的一股不可忽视的势力。

好不容易王振专权才结束,俞士悦可不想又有新兴太监势力冒头。

“杨信民不过只是举人出身,官职亦不过只是正四品的左参议。”

“臣是担心,杨信民会镇不住广东的官员们。”

俞士悦知道不能和善增结仇,所以他连忙向着朱祁钰说出了自己的考量,以此来说明自己是对事不对人。

“俞尚书,怎可以出身论英雄?”

善增的声音变得尖锐。

“杨信民在宣德年间做过户科给事中,对于官员不法惩处有经验。”

“正统八年,又在江西备军,如此便是又有过军旅经验。”

“吏部尚书王直因为杨信民能干,特意举荐其升任广东左参议,这便使得他熟悉广州当地的民风民情。”

“杨信民在任广东左参议期间,清操绝俗,尝行田野,访利弊为更置。”

“当初杨信民弹劾按察使郭智、佥事韦广,韦广亦反告杨信民。广东居民哗然,请求乞留杨信民。”

“如此,证明杨信民在广东深得民心众望!”

“瓦剌南下之时,杨信民受命守备白羊口,挡住了一部瓦剌骑兵南下,这就是有军功于朝廷。”

善增把在卷宗上看到杨信民的信息都说了出来,而且还加了自己对杨信民的看法。

“杨信民熟悉广东风土人情,又能文能武,又得广东民心。”

“如此大才,朝廷不用,岂不可惜?”

善增据理力争。

因为杨信民若是能够平息广州的这次民变,那么善增也会得到一个举荐有功的好名声。

别人都说太监祸国殃民,善增偏偏要给太监们争口气。

虽然王振祸国殃民,可王振的权势也被太监仰慕。

“臣亦以为,杨信民可当大任。”

于谦附议了善增的提议。

“臣从来都不认为进士出身的官员,就要比其他途径入仕的官员要高出一节。”

“为官者,不该以出身论高低,而是以政绩论成败。”

于谦自以为一心为公,却不知道他这句话会让多文人大臣不快。

非翰林,不得入阁。

明朝官场上的进士们,天生就比其他途径入仕的官员,要下限低、上限高。

文臣中的歧视链,一直都存在。

“好,朕就以杨信民为都察院佥都御史,并任命其为广东巡抚。”

“此番征讨广州民变,杨信民督军,总兵官董兴亦受杨信民节制。”

朱祁钰这是给了杨信民极大的自主权,可以说是集广东军政大权于一身。

上一章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
书单推荐: 大乾第一皇子 最强皇太子 大唐房二 明末千里漂流 我要揍的勾践生活不能自理! 穿越之从逃婚开始 大明:爱卿,何故造反? 剧透:说好的强秦,你二世而亡? 让你治水患,你刨皇帝祖坟? 大唐逍遥侯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