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一十二章 三千万兑换点,《龙凤和鸣道章》小成(1 / 2)
第113章 三千万兑换点,《龙凤和鸣道章》小成(22)
东方明见状嘴角疯狂抽搐。
暗惊这林大庚莫非是陛下肚子里的蛔虫?
他怎么知道这西厂里面的都是太监。
说起这西厂,也只是陛下的无心之举罢了。
如今朝堂派系之争,愈演愈烈,陛下手下除了镇武司,最值得信任和可用的人,便也只剩下了宫里的太监。
这些个太监,打小入宫,心无杂念,身无烦恼根,这修炼速度可不是一般的快,虽说上限较低,但修炼到元丹境却是如鱼得水。
且太监恪守宫规,行事时以宫中利益为重,如此更得圣心。
故而,早在百年前,宫中便秘密在宫城西处秘密培养了一批武道太监,只是时机未到,便一直沉寂着。
而考虑林大庚历来种种行为,和这批太监别无二致,竟凭一己之力,便召来数量众多的武者,心性、能力俱为一流,实为西厂厂公不二之人选。
“你想甚呢,只是让你去兼任厂公一职,不噶你宝贝。”
“皇城府尹一位,平日里素来清闲,方雨晴一人便可处理。”
“故而伱今后的重心便放在西厂。”
“近来,太子动作频频,武王、玄王也开始不安分了,朝中不少大臣亦是蠢蠢欲动,陛下心忧啊。”
东方明叹道。
“请大人放心,咱家定然当好这厂公。”
“谁敢对陛下不利,对北央不利,咱家定叫他后悔来到这世上。”
林大庚捏着兰花指,眯眼一笑。
不噶宝贝,一切都好说。
当了厂公,那便有了一把无形的尚方宝剑。
今后谁敢对咱大庚厂公不利,定让其生不如死。
正好,那群暗牢里的囚犯,和鬼市里的那批人,日后能混到自己西厂中办事。
“行了,别作妖了。”
东方明一阵恶寒,抛出一块金令,道:“凭此令,你可随时入宫面圣,进西厂调人。”
“遵命。”
“三日后,陛下要见你。”
“下官知晓。”
林大庚接令,旋即退出镇武司。
...
这时间,是愈发的紧了。
一回衙门,林大庚便回到了卧房,与云烟姐妹加快了修炼《龙凤和鸣道章》的步伐。
为自己进入祖龙池提纯血脉做准备。
只听那大床嘎吱嘎吱响了一个时辰,突然停止。
【叮!新收弟子3000万,获得3000万兑换点。】
“我曹,这特么是干了啥事,突然间暴富了?”
“算了,不管了,修炼要紧。”
顿时,大床再次嘎吱嘎吱的响个不停。
...
滁州,
容县,竹阳村。
不久之前,这容县可谓是一穷二白,年年靠着朝廷赈济。
尤其是这竹阳村,皆是流传着这么一句话“一裤穿三代,人走裤还在”。
家里穷的只有一条裤子,谁干活谁穿。
而偏偏这竹阳村周遭的土地不适合种粮,纵每日劳作到天暗,这种出来的粮依旧难以果腹。
不过,这一切,都在新县令上任之后,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竹阳村中,
一个身着官服,皮肤黢黑的年轻人,正与一个大腹便便的胖子到村中视察。
年轻人,正是林知文。
从南蛮城来到这容县上任,短短一阵,这人倒是又黑了不少,但身体却是壮实了些。
而且,眼中那精光更是刺眼,令人不敢对视。
“哥,没想到吧,如今我也生出浩然正气了。”
林知文暗道。
身旁的胖子,自是其舅吕思源,得到林大庚消息后,特来这容县协助林知文搞定修路一事。
吕思源不停的拿着手帕擦着汗,脸上却满是笑容。
“舅舅我的眼光一向精准,就知道你们兄弟俩一定会有出息。”
“大庚这脑子也不知怎么长的,这点子就是多。”
“这沥青修路,几个时辰便可凝固,通行马车,每日少说可修十里路。”
“用不了多久,便能将容县和周遭几县打通了。”
吕思源笑盈盈说道。
这修路的成本,有户部拨款补贴。
修成之后,每隔五十里,便有大庚商行设立的站点,收取路钱。
虽说每辆马车的路钱极少,且与朝廷三七分,但这可是能传宗接代的生意,日积月累之下,可是一笔不菲的财富。
更别提,如今他们大庚商行的修路工程可是面向整个北央。
一旦全部落成,只怕他这把老骨头也能歇歇,回去安享荣华富贵喽。
“任重道远啊,幸好一切都在往好的方面发展。”
林知文呢喃道。
“大,大人,奶奶让我把鸡蛋送给你吃。”
这时,一个虎头虎脑的小孩跑了过来,泪眼朦胧的捧着鸡蛋,踮起脚递上。
瞧这样子,显然是舍不得。
“那我可不客气了。”
林知文微微一笑,便剥开鸡蛋,一口吞了下去。
“哇呜。”
小孩顿时瘪起嘴,捏着拳头,忍着哭声,便欲转身离去。
却见林知文一把将他抱起,变戏法般又拿出个鸡蛋:“喏,大人我吃了一个,这个就送你吃吧。”
“谢谢大人。”
小孩喜笑颜开,像藏宝一般,把鸡蛋塞进袖子里捂住。
“怎么不吃?”
“这可是年菜,我要和奶奶分着吃。”
他奶声奶气的说道。
此时,不远处一个农家小院里,一个老妪匆匆跑了过来,接过孩子,有些手足无措,像是不好意思,结结巴巴的说道:“大,大人,您别嫌弃,咱村也没什么好招待的,这鸡蛋是刚下的,干净的。”
“阿婆,你这说的啥话,本官可是连黑牛螂都吃过的。”
“大人,你好厉害,那东西的肉,虎子吃过,跟石头一样,咽都咽不下去呢。”
小孩流着鼻涕,惊讶的说道。
“呵呵呵。”
林知文笑着,和老妪来到院中。
院中的猪圈,已是做了加固,里面养着几头黑牛螂。
“阿婆,这黑牛螂可好养?”
老妪连连点头:“这牲口,比猪还好养,不挑食,啥杂草都吃,长的还快。”
说到这里,老妪眼中满是光芒,掐着手指头算了半天,缓缓说道:“上次打过秤,一头有个五百多斤呢,还能再养养,长一长。”
“上次,已经有人来收过一波,咱也不知道这东西是不是真能卖,就试着卖了一头,还真拿了三两银子嘞。”
“你看看,虎子身上这套衣裳,就是拿那钱买的。”
“俺家那口子死的早,虎子爹娘又跑到外县做工,咱啥也不会,可养这牲口倒是轻松。”
“俺盘算着,再养个把月,就能赚个十几两银子,到时候家里也能时常买些肥肉,这臭小子就馋这一口。”
“对了,还得攒些钱,送虎子去念学,总不能一辈子呆在这小地方。”
“还有还有......”
老妪一说起来,便念叨了大半天。
这若放在以前,那是绝对不可能的。
因为,以前唯一能做的,除了地里刨食,还是地里刨食。
现在,马上有钱了,人的念想自然也就多了起来,一切都如水到渠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