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75章 神圣同盟战败瓦解(2 / 2)
建设海军不是把钱投入进去,海军就会刷的一下变出来,即便风帆战舰的工期短,但这不是建造几艘,而是建造多少支舰队的问题。
还要招募渔民,训练水兵等等,这需要消耗大量的时间。
比起金钱,理查德现在更缺的是时间。
自然而然的,理查德接下来的重点战略目标肯定是英伦三岛本土。
结果就是英国人所有的计策都失效了。
伦敦政府眼瞅着日耳曼帝国疯狂扩建海军,只能硬着头皮跟日耳曼帝国开启了海军竞赛,双方都铆足劲头去建造战舰。
伦敦政府很清楚,当克里格死亡军团踏上英国本土的那一刻,就意味着英国即将灭亡,所以他们只能在海军方面下手。
当然,这种海军竞赛英国是必败无疑的,双方的国力体量差距太大了,日耳曼帝国可以同时让上百座造船厂工作,英国人根本追不上。
差距被缩小只是时间问题。
但英国人还有希望,那就是理查德的寿命。
海军不是陆军,那不是速成的军种,所以这场海军竞赛就是英国人尽可能的拖延日耳曼帝国海军赶超自己的速度,将理查德拖死。
只要理查德一死,没有子嗣,依靠军事威慑强行拼装起来的日耳曼帝国,必然会分崩离析。
这不用推测,就连萨姆斯都做出了精准预判。
因为理查德一死,他们这些永葆青春的追随者也会跟着去世,系统军团会消失,失去了这些力量的压制,日耳曼帝国必然分崩离析,不会出现继续维持的可能性。
日耳曼帝国虽然将欧洲大陆全都划入本土范围内,只有民族主义爆棚的法兰西王国还保留着附庸国的地位,但日耳曼帝国并没有强行推广文化统一和语言文字的统一。
这自然是为了维持稳定。
多亏了日耳曼帝国的包容性,才让帝国内部始终没有出现大乱子。
即便如此,日耳曼帝国也没有能力将占据的中亚、西亚和北非领土变为自己的本土。
马穆鲁克苏丹国投降后,包括阿拉伯半岛在内的中东地区,都变成了日耳曼帝国的殖民地,西伯利亚地区也不出意外的向理查德效忠。
但这些地盘都是殖民地统治模式,根本无法维持派遣官僚体系去控制的高昂成本。
好在,理查德所需要的只是这些地盘提供的劳动力和税赋。
不光是英国人,无论是欧洲的帝国本土还是殖民地,实际上都是在等着理查德老死。
理查德没有子嗣的原因,也被民间传闻为理查德受到上帝诅咒,在天方教教徒眼里,则是受到了真主的惩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