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章 死不悔改(1 / 2)
翟秋宁对郭婆婆目前的情况表示出不太乐观。
想到奶奶去世的前半个月,人就变得痴痴呆呆,清醒的时间很短,多数时候,连最喜欢的她都不认得。
她真后悔那时没有对奶奶上心一些,还以为是奶奶年龄大了,嗜睡。
当发现病情加重的时候,一切都晚了。
郭婆婆的神智似乎也是如此。
郭婆婆会把她认成女儿,会对着她小声呢喃出“阿玉”的名字。
她的声音跟郭明玉有很大的差别,她说话的声音清脆,声线很细。
而郭明玉大概是这么多年习惯跟有些耳背的母亲大声地说话,声音很粗,嗓门很大。
那天跟萧屿凡争执的时候,那声音堪比“狮吼功”。
而且她喂郭婆婆吃的是稀粥,老婆婆却说饼好吃。
说到这里,翟秋宁突然红了眼眶:“平时和朋友聊天,说起生死,轻松洒脱,可真正看到在死亡边缘徘徊的病痛,心里只有沉重。”
她忍不住哽咽了一声。
一条温暖修长的胳膊绕过她的脖子,他的手掌轻轻摩挲着她的肩头,在表示安慰。
翟秋宁有点不习惯。
这大概是英式的友好安慰,除了男朋友,她从不让任何异性朋友搭她的肩头。
她低头弯腰,从他的臂弯里绕出来,尴尬地笑着:“我们还是用中式方法表示友情比较好。”
萧屿凡认为这是顺其自然的安慰示好,并不夹杂任何“龌蹉”的意味。
他对朋友友好的表达向来如此,从没觉得突兀,但在她这里,却像是吃了瘪一样尴尬。
“你是哪个年代的人,我对你只是正常的朋友示好。”
“那是你的习惯,我不习惯,我不是矫情,就是表达美好的方式不一样。”
萧屿凡瞥了她一眼,竟然发现她有些可爱。
听翟秋宁说了郭婆婆的情况,他认为这个问题必须重视起来。
郭婆婆已经经不起折腾了,如果再把她交回到女儿手里,怕下次意外,“幸运”就用完了。
他赶紧给社区汇报情况,社区也非常的重视,毕竟这涉及尊老爱幼的优良传统。
各地都在打造模范社区,尤其是像民安华福这种鱼龙混杂,外地打工人口密集的公租房社区,更是治理工作最难,也最需要榜样的地方,绝不允许老人被虐待和遗弃这样的事情发生。
鉴于最近郭婆婆“出事”比较频繁,社区决定暂时接管郭婆婆,等她出院后,就送到社区的敬老中心,一方面由社区请护工照顾,另一方面则需要志愿服务队做辅助工作。
翟秋宁回家的时候,有点心惊胆战。
担心母亲把做志愿者的事告诉父亲。
父亲肯定会板着一张脸责备她。
“一分钱都不赚,自己都快吃不上饭了,还去无私奉献别人!”
回到家的时候是晚上8点,父亲竟然还没有回家。
她们家在市区也没什么亲戚可以走动,这么晚,父亲还在外头,她莫名地担忧起来。
她询问母亲,又觉得没必要。
这么大的人了,又不会走丢。
大冬天的照顾人,累出一身热汗,她正准备去洗澡,却被母亲叫住。
“我看你跟那个姓萧的男孩子还蛮配的。”
母亲不提还好,一提,她就忍不住想起前男友来。
“妈,你少做白日梦了,人家是什么家世,英国留学回来,舅舅经营着一家资产上亿的公司,他要是结婚,肯定得是个门当户对的大家闺秀,你女儿这种住在公租房,连工作都找不到的人,他是有钱没地儿花吗,专项扶贫?”
翟母脸上刚挤出的笑容,就让她生生地怼了回去。
翟母尴尬地换了个话题:“你在做志愿者了,是不是就打算留在重庆?”
“差不多吧。”
眼下,她得先把符辰骏宠物医院的设计完成,如果能通过他得到一份设计工作,她就打算在重庆落地生根。
大上海虽然繁华,但物价贵,她去了也只是个浮萍一样的泸飘。
重庆是家乡,而且物价相对来说低一些,最关键的是,她身边突然多了一群热情又友好的志愿者朋友,竟然有点舍不得离开。
初八那天,社区就派人派车把郭婆婆从医院接去了社区的敬老院,里面全是老人,希望漂泊异乡的她能在这里找到朋友,多一些归宿感。
自从郭婆婆住进了敬老院,郭明玉虐待母亲的事儿,就在社区传开了。
翟秋宁还是在吃晚饭的时候,母亲把这件事当成八卦说给父亲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