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5章 许千千是也(1 / 2)
“我之前看你转发的曲子文化园的一个比赛。”凌开山人如其名,开门见山。
“哦,那个啊,帮人家宣传的,怎么了?”许千千电话那头优雅地吹了吹纤纤十指上的指甲油,豆蔻绝色,艳如其人。
“他们这个活动的形式,你了解吗?”
“那自然的。”许千千嘴上没个把门,巴拉巴拉一通倒,很快让凌开山明白了来龙去脉。
曲子是历史上有名的文人,因为保家卫国颇得人们爱戴,当然也是文化名人,写过不少传世诗文,也是后事某一文体的开创者。
当地依托他创建了一个旅游景区,但疫情后景区人员锐减,收入也少了许多,景区便想自救。作为本土代表性景区,当地部门策划开展了大型文学活动,借助国际文学周的形式,号召发动国内外文人抒写诗文以及绘画、视频,通过图文的方式歌颂出当地的特色,打造名声。由于文学活动是小范围圈子的,不可能让所有人都参与进来。当地部门便想了两个办法:第一个是通过文学普适性的方式扩大知名度,即让普通人参与到文艺活动中来,减少获奖奖金的金额,增加获奖的人次,然后通过公号投票排名以及专家打分的形式算占比,得出最终名次,吸引众人参加;第二个是在颁奖阶段邀请知名歌星颁奖,扩大活动知名度跟含金量,然后再邀请媒体朋友发动宣传,以名人效应带动景区热度。
但是,想想也知道,这种形式花费的金钱是非常可观的。
这其中,必然少不了上级部门的重视跟投资。
凌开山在网络全方位了解过,曲子文化园作为米罗的重点旅游景区,而曲子作为当地的文化名人,是当地最具备代表性的标签,当地许多产业都是依托他建立起来的,重视程度可见不一般。这种情况下,当地部门肯定是愿意花费大精力去投资的。
“你们现在参与人次有多少了?”凌开山听完之后问。
许千千甩了甩手:“大概几十万吧。”
几十万?
凌开山呆了呆,这个影响力也太大了。
不过,这个人次最终能有多少转化到现实的人流量里呢?
他不是当地的工作人员,不清楚当地部门的具体规划,心中却是明白他没有这个资本,小小茂山本就是靠天收,如何能让上级部门冒险去投资一个新的呢?两者从根本上来说,性质就是不同的。
“师兄,你问这个干什么?”许千千诧异,“我上次听系里的同学讲,你去村里挂职了,你也想搞这种活动吗?”
凌开山笑了笑:“有这想法。”
“那你可得有点心理准备,你知道人家投资多少钱吗?”许千千调皮道,“一个亿。”
好吧,能猜到。
“他们给我的宣发费用就有两万多。”许千千扒着手指,“还挺大方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