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6章 捡漏的存在(2 / 2)
这个年代大家对于航行安全的认知还是比较匮乏,所以对所谓的超载也没有多深的概念。
可以这么说,南漓岛跑的每一班货轮,认真追究起来,基本都是超载的,只是超多或超少的问题。
也不是没有出过安全事故,只是大都不了了之,很少追究到超载这种问题上来。
没办法啊,柴油资源太有限太金贵了,人命都不一定比得过。
每个地方的柴油指标都极其紧张,即使上头有下达关于什么不许超载的政策文件,也拦不住一升柴油恨不得掰成八升用的地方领导们把文件拿去垫床脚。
大多数情况下,各大队的渔船都是优先给货轮供货的,货轮填满了,再轮到县里和公社,后者因为本身在岛上就占据绝对海洋资源,也不会因为偶然一两天没有供给就产生什么民生问题。
至于渔船上的社员,那当然就是属于“捡漏”的存在。
其实最开始制定政策的时候,他们连捡漏的可能都没有呢。
还是当时的县运输所所长如今的县渔业局齐明远局长提出来的,应当给予每个渔业生产大队出海渔船的社员,一些适当的补偿。
在集体公有制的制度下,渔民出海捕鱼供给集体换取工分钱粮,自然是渔民群体必须遵循的一环。
但是此处也有一些弊端,规定渔船的产量换取每日足额的工分,那渔民每日打够那个量就好了啊,甚至少打一点也没关系,不就是少那么一两个工分吗?反正鱼捕多了也不属于他们,更没有额外奖励。
人的惰性是无法杜绝的,除了有坚定信仰和超高尚人格的那类人,其余人都是每日为生计奔波的普通人平凡人,谁能辛苦工作不求回报?谁愿意累死累活自己却尝不到多余的一点劳动果实?
就算有人愿意,也架不住不愿意的人把你拖死啊,这么大公无私,那把我那份活儿也干了呗!怎么奉献给不认识的人就叫奉献,给认识的人就不叫奉献啦?
这样的恶果就是,渔民们都会产生相当程度的懈怠性。
为了工分他们不会特意捕不到鱼,可要让他们动什么脑筋,下什么多余的苦功去钻研航海技术、捕鱼技术,那是不用想的。
有那功夫,早点回家老婆孩子热炕头它不香嘛?在海上多呆会儿还多一分危险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