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0章 苍蝇腿它再小也是肉(1 / 2)
到家的时候,婆婆赵春花还没下工回来,几个孩子在院子里瞎玩,娘家大嫂陈阿梅就在门口坐在矮凳上织渔网。
陈阿梅是渔民女眷,没地儿可下,家里孩子都还小要照看,各种杂活儿也多,所以干脆就不去海边作业挣那几个工分了。
但是平时也会收一些手工活儿做着贴补家用,像是各种类型的渔网,就是海岛上最不可或缺的工业品之一。
大头的产出在渔网编织厂和纺织厂,生产的都是大张的且质量数量都要过审核标准的专业渔网。
而余下来的一些小批量的,质量较次的,把关不太严的渔网,就给手工合作社集体承包,渔民生产队的妇女都可以去申请。
要说多好赚那肯定是没有的,一般渔网分为三个等级的,三等渔网就是最简单的一些,差不多七八岁的小女孩学一学凑合也能织。
只是每个扣除给手工合作社的手续费,拿到手也就六分钱,一般也要两三天能完成。
二等渔网较大一些,也稍微难一些,拿到手一毛钱,就算手速很快的熟练工,用闲暇时间织完一个二等渔网也要三四天。
一等渔网就是比较复杂的,很有些难度,最后拿到手能有三毛五分钱,但最少也要五六天才能完成,而且还不是人人都能把复杂型的渔网织好的。
有一些妇女实在没这个手活儿跟天赋,逞强拿了三毛五的渔网回去织,半道错了一点就得全部拆掉重来,有的拆太多次还会导致丝线损坏。
不仅白白浪费了时间甚至得自己赔钱去买丝线,那就真正是得不偿失了。
所以三毛五这个价的渔网虽然很令人眼馋,但都知道没这个金刚钻就别揽那个瓷器活的道理,六分、一毛的虽然少一点,可苍蝇腿再小它也是肉不是?
一个月家里有几个女眷能拿六七个六分一毛的,加起来也不算少了,好歹能割半斤肉吃。
就是这六分一毛的苍蝇腿,也不是稳稳就有的。
这要跟各个生产队的渔船产量挂钩的。
产量高渔网损耗就大,需要的渔网就多。
还跟沿海渔船产量有关,因为南漓岛做的渔网有部分是供给岛外的,就是说会有内陆其它海洋公社的供销商会到岛内来收购渔网。
一来是因为南漓岛渔网渔具产业发展较早,质量有保障;二来是岛内渔网价格普遍更低一点,就算只低个两分钱,在这个年代也能够节省很大一笔了。
所以岛上的这些渔网手工业,遇着年景好收成好的时候,渔民家庭的女眷能拿到的渔网数量就不怎么限制,全凭能力和手速。
反之,哪怕你家里织渔网再快再好,那也不能你想拿多少就拿多少,每户都有个份额,拿完就没了。
陈阿梅就属于头脑简单没天赋型的,织渔网织了六七年了,也只能拿三等渔网添补家用。
好在勤能补拙,六分钱一个的渔网努力编织坚持编织,几年下来也能给孩子们做几身新衣换个好点的蚊帐了。
陶向予其实也一直有拿渔网织着,她倒是头脑不简单能织得上三毛五那种的,就是一直太忙了。
从前没嫁人的时候要上学读书,每天光往返学校家里就要走十几里路,还要给一家子做三餐吃的,没什么东西吃就要上山下海找食材,找完食材还得琢磨怎么做更好吃、更营养、更节约。
女工活也是没少做的,和嫂子一起给全家纳鞋底、缝冬衣、裁夏衣,全家的开支也得由她来操心支配,三不五时还得跟他阿爸吵架……
一天巴不得掰成48小时用,三毛五压根儿顾不上赚。
嫁人后吧,要说闲也不是那么闲。
适应全新的环境,经营全新的家庭关系,该做三餐操持家务一点儿都没少,不久又怀了孩子,光是持续大半年的害喜孕吐就差点要了她半条小命。
再后来产崽了,还是一胎俩崽。
身体亏虚养了快一年,除了照顾两个崽子外倒是有些空闲,也就这段时间赚了十几个三毛五,都不够买花生猪蹄鸡蛋熬汤下奶的。
总之到现在,陶向予也没怎么认真织过三毛五的渔网,都是有一阵没一阵的,导致手常常生得很,花的时间太多反而不划算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