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2章 童年的神秘吊篮(2 / 2)
家里的几个吊篮,也几乎没放什么吃的东西,陈阿梅是从不碰的,基本上都是陶新军和陶家伟两个高个子在用。
陶新军虽说嘴上总是嫌弃着陶家伟买东买西浪费钱,但其实每回吃剩下的茶配,陶家伟走了之后,陶新军都会剪张报纸或者油纸,把剩下的茶配扫进去,重新包好,再放到其中一个吊篮里面。
陶家伟回家来的时间不太固定,这一两年回来的次数也越来越少,时间相隔越来越久,陶新军捡剩下的茶配存放起来的事,陶家伟到现在都不知道。
陶家伟心大也不小气,从来没有过问过每回剩下的东西都哪里去了。
除了并不在意,心里是自然觉得要么就放太久被拿去喂鸡了,要么就是小朋友们或大嫂吃完了。
确实是从未想过,每回都是被老爹收放起来的这种可能性的。
不过别想歪,陶新军收放起来,绝不是自己嘴馋偷着吃的。
有时候,会给孙子孙女或外孙子们分一点,一般在教他们认字念古诗词之后,算是给点奖励。有时候,会凑多一些,自己掏个几分钱一两毛钱再去多买一些,包成好几份,带去学校给自己教的学生。
有时候做考试考得好的小奖励,有时候是塞给那种家里十分困难但很喜欢念书每天都要把家里活儿都干完才饿着肚子赶来上学的女学生。
甚至陶新军偶尔还带着去做家访,每次挑一两个家里特别贫困,已经有让孩子辍学回家干活那个念头和意愿的学生家长。
虽然这一两包小小的糕点很多时候并不能真的改变什么,但起码是他作为老师的一点心意和诚意,笨拙地祈求每一个他的学生都能尽可能再多上一天学多念一天的书,哪怕是多认十个字,多学几道计算题,那都很好。
诚然,陶新军从始至终都只是一个穷教书的。
这么多年,拿的也就是那几个钱,一点死工资,说是个铁饭碗却没真的稳定过。
工资总是涨涨落落的,更准确的说,是涨涨落落落落落落落落……
年景好政策好的时候,一个月拿过最高十三四块钱,还能有一些额外的补贴。
反过来年景差的时候,一个月也就七八块钱,额外补贴基本没有,除了固定的五个工分。
最差的时候,也不是没有拿过一个月三四块钱,还要教很多个班级的学生,因为学校里压根里就没剩下几个老师了。
甚至有过好几个月拿不到一分钱工资的日子,国家困难、地方困难、学生家长困难、学校校长也困难,老师又不能因为拿不到工资抛下学生们就跑。
工资总归是会发的,编制内的教师除了相信国家相信政府,还能怎么办?因此就只能硬撑着,先借钱过日子。
这几年倒是稳定一些了,再加上工龄也熬到了这里,陶新军的工资已经稳定在每个月十块钱外加六个工分很久了。
而陶向予嫁人之后,陶家都是陶新军自己管钱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