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9章 亲缘难得(2 / 2)
除了这些真心的付出,还要靠智慧,创造与经营,毋庸置疑,这是陶向予绝对具备的。
当然,要是只靠一个人,或许能维持一时的团结与亲密,可必然无法维持一世。
就像赵春花说的,陶家的几个孩子,都是很好的孩子,虽然个性不同,但心地淳朴善良、真诚大方、与人为善却是相同的。
对待外人都尚且如此,对待自己的骨肉至亲,就更是不用说了。
一个家庭里的孩子品性怎么样,有几分是生就的,更多的自然是来源于教育。
父母的言传身教,学校老师的谆谆教诲。
鉴于陶家的情况,不止赵春花,应该是很多人,都不会觉得几个孩子的好品性与他们母亲有多大关系。
当然了,全然否决也不客观,只能说就算陶家的母亲最后做了那样的事,也不能武断地说,她就是一个一无是处的人。
不过陶家父亲,是一位颇有学识的老师,一贯来在十里八乡的人品和口碑都有不错的认证。这样一位父亲教养出来的孩子,又能差到哪里去?
起码在赵春花看来,陶家几兄妹能这样好,比大部分乡下孩子好品性又有教养,亲家公也就是陶老师,是占了绝大部分功劳的。
对了,说起亲家公陶老师……赵春花也多少知道之前陶向予跟亲家公的那些矛盾别扭,不过在她看来,与其说是什么矛盾别扭,不如说是一个心结吧。
要说错的话,那肯定的亲家公的错,但是作为同一辈的人,赵春花多少能够理解他。
虽说亲家公是个知识分子,而她只是大字不识几个的乡下妇人。
这几年间,赵春花并没有过怎么在陶向予面前提及这个话题,哪怕她是婆婆,在陶向予跟她父亲的事情上,她终究还是个外人。
更是怕提了会白白惹陶向予心里不痛快。
虽然她也看得出来,陶向予其实对她的父亲是没有什么怨怼的,心里始终是爱戴的、关心的。
只是陈年旧结,没有一个好的、合适的时机去彼此解开它。
而且这个结,旁人都无法插手,只能由这父女俩亲自去解。
赵春花能做的,也就是多提及亲家公的不容易,明示暗示地让陶向予多回娘家去走动,主动去多给一些照顾与关心。
这叫制造和解的机会,至于你能不能和解,该怎么样和解,那就是他们父女俩的事情了,她也做不了更多了。
今日傍晚她从海边下工回来,就听隔壁的高庄嫂过来说,她家小孙子嘱咐她看见她下工回来跟她说一声,他们娘几个今晚回娘家去吃饭了,灶上留了饭给她吃,不用等他们回来。
赵春花听闻,先惊讶,随即就有点高兴起来。
没记错的话,儿媳妇是蛮少在娘家那边吃饭的,来来回回的次数的不少,可留在那边吃饭的次数确实不多。
儿子赵富还在的时候,逢年过节倒是有带着两个小孙子一起过去那边吃饭,可那也是因为守着年节的规矩,跟父亲的别扭归别扭,家里边还有她的哥哥嫂嫂和谈爱的小侄女小侄女,总没必要因此就不回娘家吃饭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