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朝皇帝篇(24)(1 / 2)
第122章 南朝皇帝篇(24)
为政举措
政治
拔擢寒士,选贤与能
刘骏即位后实施了一系列加强中央集权,强化皇权的举措。他下诏撤除“录尚书事”职衔,诏令政事不得全部让尚书令、尚书仆射处理,责令尚书省较低级的官员尚书郎、尚书令史勤于政事。开始以中书舍人戴法兴、巢尚之、徐爰等人处理中枢机要事务,由士族担任的尚书令、尚书仆射只剩下在公文上签名的权利。同时又分设两位吏部尚书,取消五兵尚书,将人才官员的铨选权彻底收归皇帝手中。形成了后代所谓“寒人掌机要”的政治局面,刘骏的集权化统治也被史书称为“主威独运,官置百司,权不外假”。刘骏同时重用江东寒门沈庆之与伧荒北人柳元景,依照两人的功绩,先后提拔为三公,使吴兴沈氏与河东柳氏逐渐攀升为南朝高门,并开创南朝寒门、寒人以军功升为三公的先例。此外,刘骏还提拔孤寒衰微的袁粲为员外散骑侍郎和侍中;拔擢寒门出身的颜师伯、颜竣、刘秀之等成为高官重臣,起用鲍照、宗越、吴喜、刘胡、武念、卜天生等寒士;还破格提拔和重用备受建康士族歧视的晚渡北人薛安都、崔道固、垣护之、柳元怙等,江南土着寒士邓琬、沈文秀等。
刘骏极为重视人才的选拔,其用人不论门第,因此在孝武一朝,许多寒门士人广泛参与朝政。刘骏在位期间多次下诏:“四方秀孝,非才勿举,献答允值,即就铨擢”,各地士人孝子,没才能的不举荐,对答中肯的,立即擢用。若没有什么长处,只赐名誉;如有收受贿赂,举荐中弄虚作假的,削职为民,永不启用[117]。大明六年(462年),他又下令各地奖赏才能卓着的人士,确有真才实学,品德高洁,淡漠名利,不攀权贵,或学贯古今,能经邦纬国,正直廉洁奉公,在百姓中德高望重的,都登记姓名报上朝廷。
削弱地方势力,加强中央集权
政区方面,刘骏通过改置州镇的办法削弱地方势力,他即位初,将扬州分为扬州及东扬州二州;将东晋以来废置不常的湘州(治今湖南长沙)最后稳定地设立起来,分统原荆州所统长沙等八郡;后又分荆州、湘州、江州、豫州共八郡置郢州(治今湖北武汉),横跨数州之间;东晋以来,雍州侨置于荆州之内,无实际统治区域,宋文帝曾分荆州襄阳等五郡归雍州统辖,治襄阳(今湖北襄樊),刘骏又进一步分荆州郡县充实雍州无实土的侨郡县,使雍州重镇形成,并废除荆州重兵来源的南蛮校尉,将其营户兵力一律迁至建康,有效地削弱了荆州,瓦解其“分陕”地位。自东晋偏安江左以来的百余年间数次威胁中央的荆、扬二州,经刘骏的政区改革形成了荆、雍、郢、扬、东扬五州相互牵制的格局,东晋以来的荆、扬对立威胁京城建康的局面自此彻底终结。以至宋末沈攸之起兵失败之后,“江陵素畏襄阳人”的局面已大致形成。
同时,刘骏创立典签制,加强对出镇宗室和地方的控制。刘骏委任有真才实学的寒门士人担任州镇典签,负责传递州镇各项要务上报给中央审核,同时负责监督、传达中央命令和辅助地方州镇长官处理事务,并拥有随时将情况直接报告朝廷的权力,州镇起兵反抗朝廷的可能性大大削弱。从此,寒人掌机要、武夫掌兵权、典签控州镇成为南朝政治的惯例。[68]
刘骏还限制除边镇以外的地方兵权,革除地方封君下属对封君称臣之制。大明七年(463年),刘骏诏令:“自今刺史守宰,动民兴军,皆须手诏施行。唯边隅外警,及奸衅内发,变起仓卒者,不从此例”。[125]据《宋书》记载:“先是,郡县为封国者,内史、相并于国主称臣,去任便止。至世祖孝建中,始革此制,为下官致敬。”[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