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朝皇帝篇(26)(1 / 2)
第124章 南朝皇帝篇(26)
军事
改革军制
在禁卫武官制度上,刘骏“初置殿门及上合屯兵”,创立直阁将军制度。又复置了魏晋以来不设的卫尉武官制度,同时还复置了五官中郎将、左右中郎将、武卫将军、武骑常侍,大大强化中央禁卫军权,被南朝各代所延续。
在军制上,刘骏始以制局监掌控军权。这从制度上,正式开启南朝寒门武人秉承皇帝旨令,掌控禁卫军权,专典兵力之先河,进一步加强了皇权对军队的直接控制。
早在大明二年(458年),刘骏就诏令罢除军户,其任内停止了诸多基于“世兵制”之上的政策,汉末兴起的“世兵制”从此退出了南朝的历史舞台,取而代之的“征兵制”和“募兵制”则开始复兴。
加强军备
同时,刘骏也有意经略北方。他经常巡阅军队,“练莞训旅”,并鉴于元嘉末年北伐惨败的教训,奖励养马,有意训练骑兵,滋养战马,以加强军备。孝建三年(456年)五月,“制荆、徐、兖、豫、雍、青、冀七州统内,家有马一匹者,蠲复一丁”。再次,他排除众议,接受垣护之的建议,决定把原在东阳的青州州治前移到位于第一线的历城与冀州并置,对北魏形成双侧压力,此举意义正如垣护之所言:“青州北有河、济,又多陂泽,非虏所向。每来寇掠,必由历城,二州并镇,此经远之略也。北又近河,归顺者易,近息民患,远申王威,安边之上计也。”
合并军镇
孝建三年(456年),刘骏因为历城(今山东济南)是军事要地,打算将青州州治由原先的东阳城移并到第一线的历城与冀州并镇以巩固边防。当时,朝中不少大臣都持反对意见,认为州治所在不宜移到第一线。这时,长期镇守青州的青、冀二州刺史垣护之大力支持迁镇说,刘骏遂力排众议,下诏将青州州治由远离前线的东阳移并到第一线的历城与冀州并镇。
对外作战
刘骏在位的十二年中,在对外军事成就上,可圈可点,以大明二年(458年)的青州之战最为显着,此次战役刘宋不仅击溃了魏军,也收复了元嘉年间被北魏侵占的济水北岸的失土,是刘宋自元嘉三次北伐失败以来,对北魏取得的首场大胜。据《宋书》等记载,刘骏在位期间,除青州之战外,另有大明四年(460年)北阴平太守杨归子率军在北阴平郡的孔堤击败北魏的记载。可见孝武一朝的军事较元嘉年间已有所好转。
文化
一、建造孔庙,恢复礼乐。刘骏即位初年,就下诏说:“孔子的思想恩泽天下,周朝的维持、汉朝的兴隆全依靠孔子思想。历朝历代,都很推崇。而我朝却没有祭祀。国家灾难深重,奋力为国的忠勇之士,就是孔子学说教导出来的。应时刻记着孔子的恩泽,不要忘记。建造孔庙,用诸侯之礼祭祀他。”同时,“立明堂,造五辂”,又使“六官修亲桑之礼”,以恢复礼乐制度。大明七年(463年),又下诏:“尊奉周礼,到盛唐祭九疑,往勃海祀蓬莱,是历朝的垂训,前贤的遗教......可派使臣前往祭奠。”《宋书·礼志》明确记载:“旧有充庭之制......晋江左废绝,宋孝武大明中修复。”在乐制上,刘骏制定了新的与汉、曹魏、西晋时的不同宗庙的乐制,即把宗庙和郊祀混为一同的宗庙乐制。针对庙享缺乐,他在新辞创制上积极完善宋代宗庙乐,其中就包括“未有乐章”的文帝章太后庙。他一方面“使尚书左丞殷淡造新哥”,一方面又将章皇太后庙“依诸儒议,唯奏文乐”,且规定其奏乐虽“各有义况,宜仍旧不改”。总而言之,经刘骏的经营,宋二郊乐渐次完备。
二、支持佛教,整肃沙门。在佛教政策方面,刘骏一方面支持和弘扬佛教,礼敬高僧。他即位后,遣使征高僧僧导,僧导欣然应诏,来到建康中兴寺,刘骏亲自出宫迎接他进京。僧导因刘骏刚刚登位,缅怀往昔,感慨万端,悲不自胜。刘骏也是哽咽良久,僧导于瓦官寺开讲《维摩诘经》,刘骏亲往听讲,公卿大臣无不必集。另一方面,刘骏统治时期,对于僧团的混乱局面,曾诏令整肃。同时刘骏即位之初便建立僧官制度,都邑僧正释法颖,是南朝中央级僧官的先例;利用僧官管理僧众,实现了朝廷对佛教徒的控制,以防范僧尼干预军政事务。刘骏礼敬高僧,整肃佛门,对佛教的正本清源起到了一定的推动作用。
三、鼓励文学:刘骏即位后,引导“大明诗坛”走向繁荣,在魏晋南北朝文学史上有重要的历史地位。
民族与对外关系
各割据政权与西北、东北各族
孝建二年(455年)至大明三年(459年)四月,吐谷浑(南朝称河南国)三次遣使进献方物。
大明元年(457年)五月,刘骏册封宕昌羌国首领、辅国将军梁瑾葱为河州刺史、宕昌王。大明四年(460年),宕昌王两次奉表进贡。次年(461年)正月,刘骏封宕昌王梁唐之子为河州刺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