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十三章(1 / 2)
面对狄青的请辞,仁宗是有些受伤的。
朕为了力保你,都快被文官集团怼抑郁了,没想到你这个浓眉大眼的,却不声不响的准备开溜?
你将朕置于何地啊,渣男!
枉朕把你的画像挂在偏殿中。
为此,黄青和狄青与仁宗长谈了整整一下午,才终于让他明白了两人的良苦用心。
其实他也知道文臣集团对狄青的大小动作不断,深知再把狄青留在中枢,对皇权、对文臣、甚至对武人来说,都没什么好处。
于是第二天就下旨同意狄青卸任枢密使一职,改任其为河北路节度使,监管河北东西两路的部分军事大权。
大宋的节度使虽无兵无权,但身份标识的作用被继承下来,依然是武官最高级别的阶官。
任命节度使的程序,与拜除宰相、册封亲王、册封公主相当。
朝臣们闻听此消息,先是瞬间集体高潮!
这个“贼配军”终于识趣的远离中枢了,仁宗也终于不再糊涂。
兴奋过后,紧接着就是疯狂的落井下石。
以前有官家护着你,我们才强忍恶心让你坐在西府首位,现在既然官家也厌了你,那还等什么?
一时间弹劾狄青的奏章雪花般的飞进朝廷中枢,上面说什么的都有,最严重的甚至有谋逆大罪。
狄青为自证清白,乖乖交出手中所有的权利,躲在后山静待仁宗的发落。
狄青任职枢密使几年,众文臣自诩摸清了他的性格,认为他肯定正惶惶不可终日。
他们要的就是这个效果,不仅要让武人们吓破胆,还得让武将们死了心。
大宋,必须得是由士大夫掌控的大宋!
但文臣们这次失算了。
在有了黄青对于前景的描绘,又有仁宗前两天在福宁殿对他掏心窝子的一番信任感言。
挣脱了樊笼的狄青,现在心中不知有多快活。
……
“驾!驾……”
校场上。
狄青狂催青鬃马,与黄青战成一团。
青鬃马性子暴烈,嘶鸣如虎啸龙吟,动不动就吼上两嗓子,时不时抽冷子给白龙马一下。
而白龙马也不是个好脾气的主,仗着身高体长,交错时都会一蹶子尥在青鬃马屁股上。
马上的狄青、黄青二人,丝毫没受到座驾影响。一人使刀一人使枪,那真是刀出如风,枪出如龙。
“叮叮当当”的兵器碰撞声不绝于耳,交错时,甚至都会摩擦出点点火星。
底下亲兵们看的目眩神迷,遇到精彩处纷纷大声喝彩。
演义中说狄青的兵器是“神机万胜水龙刀”,一些流传下来的画像上显示狄青手持的武器是双锏。
但真正了解过狄青,才知道他长兵器用屈刀,近战兵器是双锏。
屈刀是宋朝刀八色之一,刃前锐利,刀后斜阔,长柄,柄末端有鐏。
而双锏主要便于破甲,大宋钢铁产量大,所以军官着甲率很高,重武器破甲,打不死也能砸吐血。
这也是游牧民族后来基本以各式鞭锏锤斧等砸击类兵器为主的原因。
再说回场上,两人交战几十回合,狄青卖了个破绽,趁黄青招数用老之际,猛的把钢枪夹在腋下。
黄青一挑一抽,均被经验丰富的狄青化解,紧接着屈刀横扫,堪堪停在黄青腰际。
“哎呀!又输了!”
黄耀祖哀叹一声,沮丧的站起身,在亲兵的起哄声中,开始做起了俯卧撑。
黄青翻身下马,看着正做俯卧撑的黄耀祖笑了笑,他知道这是四哥在借此冲淡最近亲兵营悲伤的气氛。
这个原汴京城有名的浪荡子黄耀祖…终于成长了!
谭正芳和狄青又指导了黄青关于战场厮杀的一些技巧,两人对黄青的天赋赞不绝口,每次都是倾囊相授,他们也期待着,这个正不断高速成长的妖孽,最终到底能达到什么样的程度。
交流结束,黄青擦了擦汗,转头问狄青:“陛下那边对你到底怎么安排的?”
狄青把屈刀交由亲兵,苦涩一笑道:“现在官家也正为难,没想到这次的舆情会如此汹涌。”
黄青闻言沉默不语,抬头看向远处的汴京城。
与此同时,崇政殿后殿内,仁宗正在为这些奏章大发雷霆。
“当初朕想把狄卿留在中枢,这帮御史言官抢破头的上书求着朕把汉臣调离走。而今狄卿主动上书请辞,朕也答应了,他们却纷纷上奏弹劾,简直岂有此理,岂有此理!”
见仁宗烦躁的在御座前走来走去,立于阶下的大太监苏则眼珠子一转道:“陛下不必动怒,奴婢听说但凡能臣干吏,就没有不受台谏弹劾的,越得官家赏识的,弹劾的越是厉害。
更何况……”
他抬头看了看仁宗脸色道:“更何况狄相公又是武将出身,那些文臣什么时候能容得下武人和我们这些阉人了?”
仁宗心中郁气更重,斜睨了一眼苏则,道:“行了,朕知道最近因顺丰物流的事,你吃了相公们不少的排头,但朝堂之事,你还是少掺和为好。”
苏则诚惶诚恐,连忙跪下道:“陛下圣心独断,是奴婢多嘴了。只是奴婢实在为陛下、为七哥儿感到委屈啊!
顺丰物流救灾及时,那些文官们不想着反思,却把矛头对准仍是白身的七哥儿,这道理到哪也说不通啊!”
仁宗想到取缔顺丰的奏折,冷哼一声,把弹劾狄青的奏章扫到御案一角道:“留中吧。”
诚如苏则所言,在大宋,官员被弹劾并不是什么新鲜事,不被弹劾才是新鲜事,因此哪怕这次文臣集团对狄青的弹劾汹汹,仁宗也并未多在意,只是将奏章留中,冷处理此事。
不过这一次的冷处理,明显没有取得太好效果。
文臣们对这几年由武人执掌西府,让饱读诗书的人给一个武人行礼,早就憋了一肚子火。
接下来的数日间,仁宗御案上居然接连出现几十本弹劾狄青的奏章,仁宗冷笑,将弹劾奏章一概留中不发。
由于仁宗的不作为,令文臣们的怒火彻底被点燃。
陛下,你还在护着武人吗?
你将我们文臣颜面置于何地?
武人失去的只是生命和尊严,但我们丢掉的,可是面子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