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百一十三、一问一答(1 / 2)
第213章 一问一答
薛家祖上给挣来的官宦门楣,不与勋贵家相比的话,三品紫薇郎又兼户部皇商,比一般的致仕人家强了不少。
这也是薛宝钗的底气,何况她自幼读书,还学了一手能被李穹夸赞的紫薇算数,一般二般的官宦子弟,她是不会放在眼底的。
当然这里论的是家世。
你要是个奇才、妙才,如李穹一般让她看不破命数,却能带着她直上青云一览天下的人,她绝对能拿出万种的柔情倾心对你。
一晚上伺候的李穹神清气爽,都有些贪恋床帏,宝钗哄着逗着还得让莺儿一起帮忙,才使得李大官人尽兴而去。
他要去渝州,楚国陈夫人相邀,他是以楚王老师的身份去赴孩子的启蒙宴。
三岁学文曰启蒙。
自京城出来,一晃已经三年矣。
只有黛玉携子相陪,乘船东去,两日到了渝州,渝州知州还有陈家族长俱在码头相迎。
见了李穹称国主,对黛玉则以王后尊称,已经彻底表明渝州官场和乡绅的态度,不陪朱家玩了,我们改换门庭。
小楚王也被送到了码头,见了李穹和黛玉,尤其是小李信的到来,让他欢喜万分,喊了几声师父师娘,就去拉着刚学会走路的李信去玩。
李穹在码头并未着急离开,而是围着朝天门这处两江合流的码头好好转了一转。
“老规矩,先扩码头。”李穹面对渝州城有头有脸的众人侃侃而言,根本不在乎这里是陈端的封地。
“在福州和广州都装上了货运的吊车,渝州也要装,平整一块土地出来,安上一段铁轨,先紧着码头上下货物用。”
想了一想后世的奇幻渝州,李穹会心一笑:“诸位,渝州将作为东南沿海出入巴蜀和长安的货运集中地,路上有一条长安西去的丝绸之路,海上为何不能有一条自长安经巴蜀水运出海的海上丝绸路呢?”
当着众人面宣扬自己的执政思路,是何等异样的感觉,尤其是看着众人由惊奇转而兴奋起来后的模样,更有一份成就和担当落进了心口处。
其实他懂个六!
都是画好的路线做好的成就拿过来抄一遍而已。
所谓的抄作业呗,照猫画虎就行,这些都是集合了数代政治精英集大成的治国宏图,是依据山川地理省市格局精心打造的一条路,李穹焉能不用。
这比做个文抄公有趣的多。
从未有过如此清晰的州府定位,猛地一下子呈现在了众人面前,惊得众人犹如晕船一般,看着奔流的江水,前仰后合起来。
渝州作为中转之城,西出东进的货物都将在这里整合交割,且不说商贸来往能有多大的益处,全城的各行各业都将受益良多,简直就是一个西南的扬州。
腰缠十万贯,骑鹤下扬州。
有了运河,有了茶、盐、绸缎,才有了江南第一城。
与之一起兴盛起来的古道、瘦马,不过是其中一景而已,却能让人窥见扬州的繁华。
渝州若是也能如此,不论是谁,怎会不愿呢。
古时的吏治,从另一个方向看过来,还颇有些放权甚多的一面,只是为官者或不愿多事,或谨守本分,只节流不开源,但能应对了上官的税考后,乐得逍遥自在金风袭来。
但这不代表着上下的官员不想做一番政绩,要知道青史难留名,可县志、府志能留名也是人生无憾的大事。
李国主随手一指给渝州重新开了一份天地,这不是明主,谁还能是?
林黛玉抿着唇笑看夫君被众人称赞,来接她的各家夫人小姐们也被她的容颜所倾倒,果然是美女配英雄。
不成想,下一句话就戳了他们的心窝。
“商路开了,做工的人便多了,还拿这个码头来说。”李穹指了指肩挑背抗的力工们:“他们势必要被你们压榨欺辱。”
迎接李穹大驾的不是官便是绅,闻言都错愕不已。
李穹才不管他们的心情如何,只是自顾自的说话:“伱们要挣钱,我还得替你们着想;可他们呢?他们也要赚钱养家,谁替他们着想呢?也只能是我!”
“诸位,你们来接我,我很高兴,说明诸位是想着换个活法,换个新路。选了我,是诸位认可了我的路比之现在的路要能走的宽。”
李穹慢慢转了一个身,拿眼神扫过了接他的众人:“故此,我在渝州一下船,便要先说出一句话。那便是,我只给诸位指路,但要为他们撑腰,不如此,你们换了新天地,而他们还活在千年百年的泥淖中。”
就在旁人还不明所以的时候,贾宝玉在人群后面突然扬手发声:“敢问国主,今日听闻长安节度使云光率大军意欲进川,您是如何看待他的到来。”
李穹立即配合宝玉的提问:“可是求索新闻的文书?”
宝玉含笑:“正是。”
“我看过你们的新闻纸,写的很好,也期望你们真正能将屈大夫的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求索的真知带给天下一观。至于说云节度使欲带兵进川一事,我却是有些不信的。他来做什么,又是谁让他来的?百姓们等着过上好日子,这比什么都重要。”
宝玉早就背好了问题,顺着又问了下去:“国主所言的比什么都重要,是否意有所指?”
围着看戏的观众都目瞪口呆,这一问一答的是在求教问题,还是当面难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