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说猫
会员书架
首页 > 军史小说 > 换宋 > 第4章 士子聚会

第4章 士子聚会(1 / 2)

上一章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
好书推荐: 七零知青我为中医扛大旗  快穿之我的喵  娇厨  舔狗醒悟,身边美女如云  高温末世,先囤十亿台空调  无夜界  道天神劫  农门继女奋斗路,挣钱暴富救恩公  重生美娇娘,执掌东宫  三国之战神吕布 

热闹异常的樊楼,此时三楼都是人山人海。

樊楼外面还有好多百姓在围观,诗词可不是只有文人热衷,老百姓虽然听不懂,但这种热闹,在缺乏娱乐的时代,还是很多人热衷不可错过的情景,也是汴梁文化。

禹朝开国到如今,就是文风鼎盛,你可以写不出好的文章,但只要你能写出一首完整工整的诗词,就能让你在文坛立足,稍微好一点的一步登天也可能会发生。

此时的周邦彦的小儿子,周瑾,

国子监大儒,柳纪元的独子,柳勇,

大理寺督办,文重独子,文羽成,并称为汴梁三大才子,也是此时风头最盛的几人了。

与允浩有过过节的周瑾够跋扈,但和这两位一比差的太多。

周邦彦只是个虚职而已,而这两位的家世可是实打实的权力派。

嚣张跋扈的本事,与之高宇木也差不了多少。

重要的是,这二人的确有些诗才,这也让在地来的士子也只能低头,谁让他们没本事呢。

这其中惭愧杭州的于元道等人,刚开始还不服气,有了一次的对比,伤害就来了。

虽然文无第一,但他们发现自己写的词作确实比不上之后,也只能老实的听人的奚落,再无反驳的底气。

这时候几人才发现,自己等人在杭州奚落不屑允浩的时候。是不是也如他们这般的心情呢,很怀念允浩在的时候啊。

不服不行,允浩要是在,什么汴梁三大才子,都是不如的吧,他们竟然不由自主的想起了他,几人对视一眼,赶忙转开目光,不然这也太尴尬了。

这次的大考,有南北派之说,都说南方文人更多,大儒也更多,但如今来看,年轻一代,北方隐隐有压过南方的势头。

这也是几人忧心不已的事实。

好了,我们不去惹他们就是,也只好如此了。

二楼一处隔间里,只有三个人,清倌人一个都没有,在他们眼里,这些个花魁早已没了意义。

周兄,你说几日后的大考,我们三个谁会摘的进士及第第一的殊荣。

几人说话,并不背着人,语气比较平淡,就如聊天一般,也不在乎被人听了去。

二位兄台,还是不要大意的好,我大禹地广人多,人才济济说不定什么地方就有一两个异类出现。

二人点头,不过也并不以为意的闲谈着。

几位大儒怎么还不来主持啊,这都几点了。

应该快了吧。

三楼房间里的几位花魁已经准备完毕,也在互相聊着什么。

今晚李师师也有表演,不过他的表演并不是舞蹈,而是琴乐,有点冷门,不过李师师的造诣已然不低了。

正在这时,妈妈走了进来,满意的点了点头,姑娘们,今晚是不可多得的盛会,我们樊楼办的次数也不多,人很多,你们正常发挥就好,不要有什么心理压力,注意安全才是。

这位王妈妈人心倒是不错的,一群女子点头。

而后把李师师叫了出去,你今晚也是有表演的,虽然不是压轴的,但也在后面,诗诗,你可要打起精神来,别在又睡着了啊。

原来这个李师师天性纯良,为人极为机敏,聪明的不得了,但也有一些小毛病,比如他常常会犯困,这让王妈妈有些不放心。

平常的表演倒也罢了,可这次不一样,盛世诗会,被渲染的有些过于隆重了,据说皇帝还要来,王燕如何能不担心,这才嘱咐几句。

终于走了啊,他衿了衿鼻子,有些可爱的自语道,我就那么爱打瞌睡么,说完,掀起裙摆缓步走回房间。

宋大学士到,不久后二位大学士一起到了,樊楼的高潮瞬间到了顶点。

有的人已经迫不及待了,有的则是诗词都已经写完了,就等这几位宣布了。

与此同时,门口出现了几个人,为首的人,四十多岁,不怒自威的面容,身穿黄色锦服,手持折扇,看这人气宇轩昂的样子,应该是久居上位才能有的气场。

没错,这人就是九五至尊,天子武佶了。

身边跟这几个人,有一个十六七岁的小女孩,自然就是武姬殿下了,能一同前来,足可见皇帝的宠爱了。

而后面的二人则是,王黼秦桧了。

门口已经停留不得了,进来都很费力,皇帝也第一次遇到,这样有趣的事情,他久居深宫,什么时候有人能挤到自己了。

不过他颇高有趣,看来我大禹文风鼎盛,国泰民安不是没有道理的。

龙,龙公子,我们还是先上去吧。

也好,走上楼梯的时候,正巧被二楼台子上的几个大儒看到。

几人一愣,于是就要跪倒见礼,被武佶眼神制止了。

几人到了雅间刚刚坐下,就听到底下的声音传了过来。

各位青年才俊,我是国子监的柳纪元,这两位是王明阳姜宇晟。

这次的聚会,不为其他,就是为了几时后的大考,在此老朽几人在这里,希望各位学子稳定发挥,东华门在唱名,为大禹为官家效力,希望各位学子学有所成,物尽其用。

上一章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
书单推荐: 大唐开局找李世民退婚 龙运为负,我照用不误! 汉阙三国梦 皇孙白手起家 大明状师 鼎锅底人 高考后,带着种子系统去参军 弘唐 德意志风暴 封疆大吏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