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说猫
会员书架
首页 > 军史小说 > 挑战历史:在宋朝建设现代化国家 > 第59章 科教兴国

第59章 科教兴国(1 / 2)

上一章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
好书推荐: 装弱:少主他虚得可怜却一刀斩神  长剑与君舞  冷情糙汉一开窍,娇软知青扛不住  末日重生囤完货默默守护你  火影人之咒印  九蛇衔棺:民国背尸秘闻  替补神灵  忧郁妹子的异世之旅  野性迸发的女人  原神,我是一只杂毛鸟? 

两年来,东北生产建设兵团已经从最初靠朝廷接济的境况中脱胎换骨,不仅能够自给自足,还能每年为中央提供几十亿斤粮食。

在朝廷政策、技术、资金等全方位支持下,广袤的荒原变良田,数百万人从中原涌入东北,大量劳动力在此安家落户,开垦出了上千万亩农田。

司农寺选育改良的土豆、玉米、红薯等高产作物在东北大面积种植;以牲畜为动力的耕地机、播种机和收割机也被广泛使用,一个农民拉着一头牛一天就能耕作十几亩土地。

东北产出的粮食流入中原,竟然把全国的粮价拉低了20%,大宋再也没有吃不饱饭的人了。

碳水摄入量足够了,蛋白质也得跟上。

各团场还利用天然的优质草场发展畜牧业,采取半牧半饲的方式养殖猪、牛、羊、马等牲畜。

全年饲草饲料供应均衡,辅以科学的繁育管理,提高集约化程度,使得牲畜的群体水平好,繁殖率、出栏率、周转率都大大提高。利用了营养丰富、廉价的天然牧草,既节省了劳力,又降低了成本,提高了牧民的经济效益。

光是在呼伦贝尔一带的团场,每年出产的牲畜就有几百万头。

蒙古草原上的游牧部落亲眼见证了隔壁宋人从一穷二白到富得流油,个个心生羡慕,部落首领率众来投。

赵构得知甚为欣喜,给出指示:“归我华夏,从我王化,留尔长居。”

归顺的蒙古部落被打散成多个部分,迁移到各团场,分给耕地和草场,还帮助他们建设房屋。

蒙古人适应并喜欢上了半耕半牧的生活方式,这可比逐水草而居那种颠沛流离、居无定所的粗犷型放牧要舒服多了。一家人赶着牲畜到处跑,随时会面对自然灾害、狼群、敌对部落等的威胁,经常是牲畜丢了,命也没了。再说,蒙古包哪有房屋住着实在,冰天雪地的在家里烤火吃肉,多是一件美事儿啊。

为了更好地融入大宋,蒙古人开始改汉名,穿汉服,讲汉语,过汉节,相互之间都以汉人后裔自居。自云:“先世为避安史之乱,率妻子邑人深入草原,遂与中原间隔,逐渐胡化。”

对于那些自称汉人的蒙古人,如果谁说他长得像胡人,他会感觉受到了侮辱,脾气大的直接拔刀相向,据理力争,列举出十条以上的证据来证明自己是汉人。

过上幸福生活的蒙古人,发自内心地认同大宋,就像移民美国的亚裔也都以美国人的身份而自豪。

为了表达对大宋的感恩,他们写了一封万言书递交到朝廷,信中写到:“父母生我蛮夷躯,大宋赐我华夏魂;胡无人,汉道昌,陛下之寿三万霜……”

其实,游牧和农耕的界限本就没有那么明确,现代基因检测结果显示——成吉思汗都是刘邦的子孙。胡汉交界地带,汉人北上草原躲避战乱,胡人南下讨生活的故事随时都在上演。

久而久之,胡汉之别也就没那么明显了,只要换上同样的衣冠,讲一样的语言,反正都是黄皮肤、黑头发,没啥区别。

在建国之初划分56个民族的时候也很粗糙。比方说,河流上游的人放牧为生就划分为蒙古族,下游种地的就分成汉族,其实都是汉族……

解决了边患问题,吃饭问题,经济问题,大宋的重心转移到工业化建设上来。

全国各行各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急剧增长,经济社会发展要求与人才资源不足的矛盾日益突出,尤其是科技型人才严重缺乏。

虽然工农兵大学的学生已经学有所成,但人才缺口依然巨大,远远无法满足市场需求。

“贸易富国—火器强国—科教兴国”的发展方针终于走到了第三步——科教兴国。

“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建立人才强国体系”成为了大宋人才事业发展的新目标,对发展工业化的意义重大深远。

国以才兴,业以才旺。

在任何一个时代,科学技术都是第一生产力,人才资源都是是第一资源。

上一章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
书单推荐: 刚要造反,皇帝居然跟我拜把子 大秦:开局抬棺进谏,祖龙麻了! 我穿越明末了但金手指丢了 血色黎明 水浒粮草小兵甲 成亲后,我玩刀的娘子开始娇羞了 科举,他们都说我是文曲星下凡 站奴 大明小相爷 飘飞的残叶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