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晋州春旱(1 / 2)
五月份的天气,说热也不热,说冷也不冷。登基大典,就是在这样的天气中,完美举办。
所谓的登基大典,实际上就是祭拜祖先,昭告天下臣民,大明国换了新的皇帝。依照惯例,这一年仍称宁祯十七年,从明年一月一日起改元,年号定为弘光。
这个年号并不是朱勉制定的,而是灵前即位,发布诏令时所定下来的。或许是巧合,前世的第一个南明王朝,年号也是弘光,二者寓意也惊奇的相似,都是希望大明国繁荣昌盛,弘扬光大。
登基大典举办完成的次日,朱勉便是要按照规定的时辰,早早起床。他心中明白,从今儿个起,自己就是这大明国的皇帝了,为了能够早日独掌乾坤,一切都得小心翼翼行事。
清晨的第一缕阳光照耀在皇城中时,诸多大臣已然是鱼贯而入,进得了金銮殿。待得朱勉到了之后,司礼的太监便是依照惯例喊一声“皇上驾到,众臣早朝”,随即朱勉缓步穿过跪拜的众臣,走上了龙座。
“议事!”
“益州知府陆明上奏,请求拨款银五万两,以购置本地军兵夏秋防晒之物。臣唐浩拟旨如下:益州乃云贵交界地区,处于盆地之间,冬暖夏凉,何须防晒之物?皇以为如何?”
听着唐浩的言语,朱勉不由得点了点头。
这是辅臣议事的标准流程。因为朱勉还未到十八岁,所以无法亲政,他的任务实际上就是坐朝听政。朝堂上的事情,他不需要下旨决断,只需要听一听这四个辅政大臣如何处理的就行。
如果其中有什么疑惑的,自然也是可以提问的,倘若自己对决议有什么意见,则是要拿到徐氏那里与众辅臣讨论后,再作决定。
他毕竟是十六岁的少年,不论是在徐氏的眼中,还是在众多大臣的心里,都还不具备处理国家大事的能力。当然,这个能力是可以培养的,所谓的坐朝听政,实际上就是在培养朱勉的理政能力。
“江南省左承宣布政使徐庆、右承宣布政使任愚联名上奏,本年四月三日,申州、金陵府、姑苏府三处沿海地区发生海底地动,引发海啸,摧毁海堤,淹没农田无数,祈请上意赈灾策略。”
“臣高参拟旨:着失地农民迁于江北省安置,拨银十万补修海堤。另由西江省调运稻米五十万担进入江南省,以平抑江南省粮价,勿使流民祸乱而生民变。”
“皇上,您以为如何?”
这是象征性的询问,不需要朱勉多做回答,只需要点头或者吭声即可。从本质上来说,十八岁之前的朱勉,几近于没有任何的权力。形同于傀儡一般,却能让朱勉彻彻底底的了解整个大明国,究竟是个什么样的状况。
此时,朱勉闻言,知道自己该怎么做,便是点了点头,表示赞同。他明白,就算自己不点头,这样的措施也会颁布下去。内阁辅臣的意思,就是代表皇帝,处理朝政。
“晋州知府公孙宽上奏,本地自去年冬至起,旱情持续,滴雨未见,时至五月,已然变为春旱,田地荒芜,秋收无望,奏请外省转运稻米三十万担,国库拨银十万,以赈旱情,避免饥荒。”
“臣曹攸拟旨:春播夏种秋收冬藏,乃天地循环之理,去岁拨银三万以赈冻灾,今续赈拨银七万以敌春旱,转运河西省稻米小麦各十五万担,以作官仓!”
“皇上,您以为……”
曹攸的话音还未落下,群臣之中,便是有一人,站了出来,打断了曹攸:“且慢,皇上、曹中堂,臣听说河东省境内多有奏章,晋州去年并没有收到那三万两赈银,其中更是有人弹劾你挪用赈银私造府邸,而致使晋州数万百姓流离失所,饥荒一年胜似一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