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32、北口之役(四)(1 / 2)
辽军早晨初聚,号令齐整,旌旗蔽日,人马连山遍野,刀枪林立,声势浩大,有黑云压城之势。
连绵大军,到正午集结完毕时,东西三四里,摩肩接踵,后不见尾,盾车横列成墙,旗帜遍布为林,马蹄声震响彻四野,十里之外可闻,声势之大,令棱堡之内的秦军即便有大炮火雷,也十分紧张。
粗略估计,这次辽军进攻,至少动员三万以上人马,至于多少无法计数,因河谷南北狭长,后方已经看不见辽军人马了。
此等规模,心思也一眼既知,他们准备集中兵力,对六个堡垒同时发动进攻,毕竟辽军兵力充足,人马齐备。
不过正午之后,风云突变,天工不做美,夏初的天说边就变,早上晴空万里,正午之后突然阴云密布,天将瓢泼大雨,雨幕连绵,雨声响彻山谷,天地间一片苍茫灰白,看不到远处山峦,只有隐约轮廓,四山声作海涛翻。
雨水之大,连人都在雨中站立不稳,视线模湖,刚刚集结起来,气势如虹的数万辽军被迫解散回营。
没想到辽军准备了十几天的攻势居然被这样突然化解了......
堡垒中的秦军一开始十分紧张,不敢放松警惕,雨幕影响视野,让他们看不起远处辽军情况如何,山间瓢泼大雨,哗啦啦泼洒山峦河谷之间,声音打得如海上浪涛翻腾,隔绝了其它所有声音,也不知道其它情况。
之后后方孟玄喆部派人冒着大雨摸上来与他们接触,也是紧张得问辽军动向,雨太大,他们后方也看不清,听不到前方的情况。
一直到下午,雨势逐渐变缓,远处雨雾散尽,虽然还是阴雨霏霏,不过已经能看清形势,辽军已经全撤了。
一场突如其来的暴雨,一下打断了剑拔弩张的战事,辽军试探性进攻了十余天,准备了十余天的攻势,数万大军的宏大声势,居然被老天一场雨轻松化解。
当晚,河水暴涨,大道上道路泥泞,泥地湿滑,坡道上的水聚集在两端,哗啦啦往山下冲刷,形成好几多顾溪流,好在莲花堡引导坡上有许多年的教训,设计了排水系统,否则土坡上的泥沙都要被冲走,影响作战了。
夏日的雨来得快,去得也快,到了后半夜,雨过天晴,天空露出了群星,天气放晴了。
......
第二天,辽军没有再立即组织进攻,他们的攻势被一场暴雨打断,因为下雨沽水涨水,河谷中可用平地被侵占一些,而且道路湿滑,积水和泥塘到处都是,已经不利于发起进攻。
辽军气势汹汹的进攻被这样意外打断,不过这样的意外附和秦军的战略意图,既在正面拖延辽军,所以秦军这边也没着急。
经过几天等待,到四月二十八,沽水已经降回原来水位,最重要的是道路变干,积水,泥土等都已经干燥,辽军立即重新组织了进攻。
.......
这次,一切有条不紊,以前方数百里赶造的盾车开盾,后方北口村中数百口大锅作为依托,辽军逐渐开始分工,风层开始推进。
这次他们的队列更加清楚,阵线也逐渐明晰,因为天气大好,没有雨雾,大雨之后晴空万里无云。
辽军喜欢这样的天气,大致觉得不湿滑的道路对他们的骑兵有利。
巧了,秦军也喜欢这样的天气,晴天视野清晰,视界开阔,能让他们的野战炮和舰炮更好的瞄准辽军,可谓实现了双赢。
当天正午,秦军前方两个莲花堡终于大致观察清楚辽军的规模。
他们的军队步兵和盾车在前,骑兵在后,于河东中总体分东西两部,每部前后十余阵地,而且终于可以确认,这次他们出动了大致三万五千的主力作为进攻部队,准备全面进攻,意味着每个堡垒至少面对五六千人的进攻部队。
正午后,随着辽军号角响起,各阵开始一一推进,随后分开进攻秦军六个堡垒。
战事一起,顿时河谷中遍地是人,而众多大锅符水也被搬运到前线,上阵之前,所有辽军都要喝上一碗。
在正午时,喝过符水之后,辽军正式开始进攻。
前方两阵数千人率先向南进攻,他们意图并不在最前方的两个堡垒,而是意图越过前方堡垒,直接对最南面的两个秦军堡垒发起进攻。
不过当他们推盾车沿大道中央向南移动时候,才刚接近秦军最前方两个堡垒前的空地,距离两堡垒一百步左右时,坡顶两个堡垒同时响起炮声,几乎看不见的炮弹在河谷中呼啸。
前两个堡垒左右交叉的火力向着辽军倾泻,让辽军防不胜防,盾车被打翻打碎,两面夹击之下避无可避,逃无可逃,短短一刻钟辽军就死了上百人,伤者众多,带队的队长连下令拖着伤员退了回去。
后方亲自督战的耶律沙也终于意识到秦军这炮的厉害之处,虽然符水还能降低伤亡,他们的炮隔着几百步就能伤人,这意味着他们如果想同时进攻后面的堡垒,就要穿过前面堡垒的封锁,而且秦军堡垒至少会从两个方向向他们打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