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4章 第 44 章(2 / 2)
“不知汗阿玛当初寻的都是些什么人?儿臣猜测,恐是学识满腹之辈多,擅长格物的民间能人少,对吗?”
康熙默认。
“儿臣并不是说学识满腹之人不好。只是每个人擅长的领域不同,他们能将现有学问钻研透彻,证明他们足够聪慧,却不代表他们可以把三百六十行都摸透。
“即便一样是玛法的书籍,每一本的方向也不尽相同。其中有关于医药的,有关于机械的,有关于农业的,种类繁多,不一而足。譬如,您若是让一个学医的去看机械制造,让一个擅长农事的去搞医药,岂不是抓瞎?”
康熙苦笑:“朕何尝不明白这个道理。但你看过那些书,该明白这些书中的内容大多过于惊世骇俗,里面的东西若真造出来,影响巨大。”
他是担心贸然交由大批民间能人研习,会被人钻空子,导致技术外流,若被有心之人利用,先一步取得成果,恐对朝廷不利。而且他也想把好东西最大限度的掌控在自己手里,因此做出这些东西的人,最好都是自己人。
“都说学得文武艺,货与帝王家。文武如是,这些也如是。我们只需表示出对格物一道的重视,再赏以高官厚禄。自然能吸引天下英才来赴。
“若说名声,皇家已有了杂交水稻,有了牛痘,有了水泥,如今又有了青贮饲料。就算以后他人做出新东西,又如何能盖过皇家的风采?更别说,他们在学习,在进步,我与光哥也没闲着啊。”
康熙一怔,静静看着胤礽,半大少年的脸上全是大无畏的豪气与自信。
康熙忽然笑了。是啊。皇家已经做出那么多东西,民心所向,又何惧他人脱颖而出?
更何况学得文武艺,货与帝王家。文武如是,这些又有什么不同?就算别有用心之人虎视眈眈又如何?他难道还怕了他们不成?便是没有此道,对方就不会寻别的途径了吗?
康熙宛如醍醐灌顶,茅塞顿开:“你说得对,是朕着相了。”
胤礽蹲下身,挨近他:“哪里是什么着相不着相。汗阿玛是天子,得考虑方方面面。我想得更为简单罢了。”
他眼珠子一转,“儿臣听闻前两年,戴梓造出了二十八连发的火铳。玛法的书籍中有一些关于火器制造的。不如让他看看?”
康熙摇头:“火器与别的机械类东西不同,不可一概而论。容朕想想。”
火器可攻城,可掠地。自然不同。
康熙如今并不太信任戴梓。还有更重要的一点,记忆中戴梓前期造出连发火铳,被康熙授以翰林院讲官,入南书房。可戴梓真正展现出自身的超绝实力,是在二十五年荷兰使者来清之后。
胤礽也没想一下子说服康熙,慢慢来,心急吃不了热豆腐。
除戴梓外,其实南怀仁也颇懂军事武器研究。但胤礽未曾提他半句。他向南怀仁求学,是觉得此人确实有才。但南怀仁私心过重,且不是大清子民,许多事情的立场上注定会有不同。
火器这等神物,若落入南怀仁之手,传去外邦,问题更大。
因此在胤礽看来,南怀仁可用,却只能当工具人用。那些东西,能给戴梓,却绝不能给南怀仁!
觑着康熙面色,胤礽没有一而再再而三劝说,反而跨过这个问题,又说回先前的事情:“儿臣觉得也不能只寄希望与民间已有的能人。毕竟于格物一道上擅长有天赋的,并不算多。这些书本他们也并非都能钻研懂。”
胤礽一顿,讥笑到:“即便懂了,学会了,若知识只掌握在他们手中,由他们一脉相传,大清恐也只是又多一个世家望族而已。”
康熙神色一震,蓦然明白胤礽的意思。
纵观古今,从前可没有科举取士,知识与资源全掌握在世家手中。甚至有流水的朝廷,铁打的世家之说。当年唐太宗想将女儿嫁给清河崔氏,被崔氏直接拒绝,理由还是门不当户不对。由此可见世家望族,有多自负与大胆。
胤礽又道:“汗阿玛,儿臣这阵子想了许多,觉得我与光哥之所以能对这些书籍内容接受良好,大概是因为光哥从小接触,启蒙用的并非三百千,而是玛法的算术本。
“我则是由于长年与南师傅相处。玛法书中的许多知识,与南师傅的部分西洋学说有相通之处。所以更容易理解。汗阿玛当年也同南先生学过一些,有这个基础,对于我同光哥关于水泥和青贮饲料等物的讲解是不是要比每次与你随行的官员更容易明白些?”
康熙点头,确实如此。
“朝中官员大多学的是经史子集。儒法墨道,百家争鸣,其中学问瀚如烟海,学无止境。自是好的。但这类文化与玛法的书籍内容并非一个路子。”
一个文,一个理。等同于一个天,一个地。
你让中文系大拿来搞物理化学,比让妇产科医生去做心脏移植手术还要离谱。纯属脑子有病。
“我思来想去,认为现今的饱学之士都习惯了现有文化,思维固定,让他们再来学路子与之截然不同的学说,恐怕有些困难。但小孩子不同。他们接触的少,并没有形成思维固化,就如同一张白纸,最终能描绘出什么图案全看如何引导。”
康熙瞬间明白他的意思:“你想开堂授课?”
胤礽点头道:“我与光哥商量过,如今有了杂交水稻,有了水泥,有了青贮饲料。近两年我们大约不会再弄出大事件来。最多搞点小东西。
“我能抽出一部分时间,光哥更是能留出大把空闲。我想,是不是可以在尚书房增设这类课程,由光哥亲自教导,我来助他。
“也不拘只针对皇子。宗室子弟汗阿玛也可挑一挑,选几个进来。再有尚书房几位先生的子侄,若有合适的,我觉得也行。
“他们若是学得好,未来都是我大清的中坚力量。光哥与我的力量终归渺小。多一个人学会,他就能教给十个人。多十个人学会,就可以教给一百个人。如此传下去,只需这些人中,有那么两三个天赋卓越的,再造出那么一两个东西来,大清便能受益无穷。”
康熙看向他:“你先前不还说你事情多,交待胤禛都得就你的时间来吗?还有功夫再管尚书房这些人的授课?”
胤礽扬眉:“我说自己忙,是加上这事的啊。”
“合着,你是算准了朕一定会答应?”
胤礽笑嘻嘻眨眼:“这是好事,汗阿玛为什么不答应?”
康熙轻哼了一声:“朕若是就不答应呢?”
胤礽又道:“其实,儿臣这么做,还有一个考量。汗阿玛,我们满人是马背上打天下的。当年谁不英勇善战?可如今呢?入关日久,大家养尊处优。现在的八旗子弟,还敢说这种话吗?
“一个家族想要长久,必须后继有人。同样的道理,一个国家想要强盛,靠得也是年轻人。因为老人会老,会死。只有江山辈辈都有才人出,方可保我大清长盛不衰。
“挑选八旗子弟入尚书房,虽重点是想查看其中是否有对玛法书中知识有天赋的人才。但寻常的四书五经以及骑射功夫也必不可少。再有,汗阿玛您可借此放出讯号,向所有人表明您对八旗子弟学业功夫的重视。
“都说上行下效。皇家做出表率,您的态度明确,下面的人便是为了讨您欢心,也会狠抓家中子弟的学业功夫。如此一来,或许也可肃正一番京中八旗子弟间的靡靡之风。”
康熙听得频频点头,叹道:“如今的八旗子弟确实不能和先辈们对比,是该好好管管了。”
见康熙同意他的观点,胤礽更高兴了,说出最后一记重锤:“汗阿玛,这么做也是未雨绸缪。蒙古草原诸部各怀心思,内藩尚算安稳,外藩却不同。他们手握重兵,若亲近我们也就罢了。表面臣服,内心不甘的呢?
“准噶尔这些年动作可不小。噶尔丹野心勃勃。谁不想建立自己的汗国,谁不想拥有广袤的土地,谁不想受他人跪拜,引四方臣服?噶尔丹如今的举动,岂非就是存的这番打算?他怕是一直想着恢复成吉思汗在世时的光景。
“我们如今虽有了青贮饲料,但青贮饲料只可做牵制,想要他们彻底死心是不可能的。除非把他们打服了,让他们不敢动弹。”
“另外还有一个威胁——和硕特。和硕特部攻入西藏,又占据了青海。名义上臣属我大清,固始汗在的时候,也还算安宁。可固始汗死后,诸子分权,偏偏一个个野心不小,却无一人有固始汗的能力,无法平衡□□与汗王的关系。如今的和硕特可不稳定。
“汗阿玛,平定三藩之时,固始汗分封到青海的儿子们是如何趁火打劫,侵我河西的?我军守将陈达又是如何阵亡的!虽其后汗阿玛强势力压,让他们退了回去。可乱象已现,汗阿玛真的能完全放心吗?”
康熙神色一沉,面容冷峻。放心?放心个屁!
胤礽轻叹:“我们与准噶尔以及和硕特早晚会有一战。”
康熙垂眸,手指敲动着桌面。胤礽所说,他也一直在想。既然早晚要战,为何不提前做准备?
对于如今八旗子弟的风气,他是知道一些的。享乐之风刚刚突现苗头,不算太严重,想要遏制还不算太困难。可若是任由其发展,待得他们一个个沉迷其中,大清还拿什么去战?
瞥见康熙的神色,胤礽知道他的目的达到了,嘴角勾起一抹好看的弧度。
在尚书房学业中加科目,拉人入学是第一步。他跟陵光的力量太渺小了。他们两个没有那么多时间,也没有那么多精力去教授太多人。但星星之火可以燎原。正如他所言,他们只需教会一个人,就可以一传十,十传百,百传千。
等到有了一定数量的人才,他们就能开设院校,培养更多的人才。
一个民族,一个国家需要浑厚的文化底蕴,也需要坚实的理科基石。
他目前要做的就是把理化知识变成一门基础学科,让大家了解它,熟悉它,知道它,运用它,从而孕育出大批有梦想有天赋有才能的科学家,去改变这个国家,创造这个国家,让它变得更强大。
他目前要做的就是把理化知识变成一门基础学科,让大家了解它,熟悉它,知道它,运用它,从而孕育出大批有梦想有天赋有才能的科学家,去改变这个国家,创造这个国家,让它变得更强大。
手机用户请浏览八六中文网()阅读,更优质的阅读体验,书架与电脑版同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