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十三章:无字行不(1 / 2)
“无字天书”,本来这指的是《易经》。
相传《易经》是先贤们参悟了“伏羲”留下的八卦后总结而出的著作,从古到今总结出了三本,分别为《连山》、《归藏》、《周易》,吴暗也曾有幸看过前面两本…你问为什么第三本他没看?因为他特么就是《周易》的“主编”!
当年就是始皇帝认为以前那两本《易经》已经不足以适用于如今这一统后的天下了,便募集天下的那些智者与术士前来编撰新的《易经》,而吴暗作为真正触及天道的仙人自然被请来主持大局,期间他也往里面加了很多“私货”,只可惜他还未能将其编撰完就中途扑街了……(没错,周易确实是秦汉时期的作品)
但不论是哪本《易经》都以八卦为核心,从中衍出八八六十四卦,卦卦玄妙无比,莫说是不同人在不同心境下参悟八卦时的感悟了,就连后人研究《易经》时都会因为各自的经历得到不同的启发,故被称为“天书”。
而再后来又有些从中得到启发的得道者担心自己从中参悟的奥妙失传,可又怕自己参悟的那些学识若以文字记载可能会遗失民间泄露天机,随后便想出一法——以画代字——这些个符号图案往往只有获得师承的弟子知晓其真意,就算出了什么意外流落民间,外人看了也只能一头雾水,因而也被称为“无字天书”,而今的武林常把武功分为武决和心法很可能便是受此启发。
神农府藏有的这本“无字天书”其实已经不能被称为“书”了——这玩意是块巨大的石碑——其实也不能说“藏”,毕竟它就放在神农府主殿的内庭中,别说神农府的学士们了,就连前来拜访的侠客富商都能随意去看看,真要出什么事,几乎人人都有作案的机会。
可是自始皇帝登仙而去前将“无字天书”交于神农府起,这块巨大的石碑便一直没出过任何问题,任由风吹雨打它也依旧不为所动仍然保持着它那份神秘。而至于武林人士想要窃走这块“无字天书”那就更不可能了,它的底座深埋在神农府地基之下,哪怕四大高手协力也无法动他分毫。
更何况神农府也未曾想把这“无字天书”据为己有而是任人参观,这就使得几乎没有人会想冒着触怒武林、朝廷与神农府三方的风险去打它的歪主意…而且这“无字天书”还是始皇帝亲赐给神农府的,这是武林和朝廷皆知的事,对它下手的后果可不是简单的偷本武林秘籍那么简单……
最重要的是…古往今来八百年,从未有任何一人从这“无字天书”中领悟什么功法绝学或窥得天道——这“无字天书”本就跟世间凡人们所求之物没什么关系,唯有心系天下之人在凝视这块“无字天书”时会得到天书的启示预知到灾难的降临——神农府便是以此应对了多次洪涝、飞蝗等农灾,可以说“无字天书”是神农府的根基,将它留在神农府远比把它带往别处更有价值。
不论是哪方势力都找不到作案的动机,其庞大的体型与显眼的位置更是让人难以下手,不过这桩“悬案”最怪异的还不是这些,而是……
——————
“话说当年在鬼谷时那老头也神神叨叨的写了一本‘无字天书’吧?本来他好像还想把那本天书的解法传给我来着,但比起宅在鬼谷跟他研究那啥天书,我还是更想出去逛逛,也不知道最后他把那本无字天书传给谁了……”
翌日清晨在吃完早饭后,诸葛瑾便早早的带着吴暗与朱十七前往了无字天书“失窃”的现场,此时神农府的那些学士出田的出田、吃饭的吃饭,路上根本没多少人。
“无字天书就在院中,天书失窃一事事关重大,还请吴先生和朱少侠千万保密!”
哪怕早在昨晚诸葛瑾便已经强调过此事,但进入神农府主殿后他还是忍不住再强调了一遍…这也难怪他了,毕竟此事牵连众多,就连神农府内他也严格控制了消息的流通,而今外面正值神农祭,万一消息走漏出去恐怕要不了多久就传遍天下了!
吴暗与朱十七自然明白此事的严重性,在郑重点头后,诸葛瑾带着他们两个进入了内庭。
只见内庭之中杂七杂八的架着很多脚手架还堆了很多建材,整一副要大修一番的模样。而在内庭的正中间,一块巨大的红布严严实实的包裹住了那足足有五米高的“无字天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