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12章 归家(1 / 2)
算起来,李大眼并不是肃州人氏,而是陕西人,不过万历末年,陕西开始干旱,李家人就从陕西逃荒到甘肃镇肃州路。
几年下来,李家已经在这一带安家立业,家内也有人入了军籍,算得上一个土著。
明末吏治腐败,法纪废弛,流亡的人比比皆是,从一地到另一地,只要呆上几年,便能重新入籍落户,没人追究。
李家祖上,据传是李唐皇室后裔,岁月流转,一晃数百年,除了安身立命的祖传梨花枪与劈挂掌,其余财货金银皆无。
走着想着,李大眼不由自主的陷入了深思,让自己在墩内日子过得好些只是第一步,未来在乱世中如何生存,甚至发展才是大事。
自己该如何做呢?李大眼来自后世,虽然比明人拥有数百年的见识,积累,可惜自己一大堆构想在如今现实面前,巧妇难为无米之炊,从墩内这几日深有体会。
想来想去也没什么好的办法,自己虽然身上藏有折合白银九百余两的钱财,但这些,也只能够在米价飞涨的时日,一家人填饱肚子而已。
想要当做起步资金,就需要再想办法搞钱,生活,安家,未来图发展,这些都少不了钱。
且走着看着吧,心有目标,向这个方面努力。
二人的脚程很快,不多时,就来到了艾家庄前。
红水乡堡号称一个乡,但却户不到一千,口丁不到一万,与前世相比,连个大点村子都不如。
而作为红水乡堡辖下的艾家庄,更是户不到一百,口丁不到一千,沿着自南向北的红水河,临河而居。
为防止盗匪,鞑虏,大明边镇各地民堡村庄,与军堡无异,都拥有一样的警戒防御体系,堡墙,吊桥,悬楼,沟槽一应俱全。
艾家庄也是如此,黄土夯筑的围墙高大坚固,整个外墙长近两三里,东堡门是唯一出入的地方。
堡门前百米远的红水河,充当了护城河的作用,跨河用铁索与木板搭建,很是易守难攻。
走到铁索桥头,才渐渐感到些人气,沿河南北望去,不知何时,东河岸遍布数不清的窝棚帐篷。
许是二人的战马盔甲打扮,惊动了窝棚内的人们,他们探出脑袋,好奇且畏惧的看着二人,眼中全是羡慕。
甚至几个半大孩子,对着蒙古战马不停咽着口水,身上衣衫褴褛,浑身泥垢,面容枯黄发暗。
听其口音,是陕西那边的人。
流民。
李大眼深深一凝,仔细回想,顿时脑海一道电光闪过,对啊,今年是天启七年,公元1627年。
这一年,浩浩荡荡的明末农民起义开始了,依稀记得,天启七年从春至秋,陕北久旱不雨,赤地千里,庄稼颗粒无收,且疫病横行,但官府催缴摊派税银丝毫却不减。
同年秋,活不下去的陕北白水农民王二,种光道纠集数百饥民,手持刀械,以墨涂面,杀官抢粮,造反了。
王二起义,是为明末众多起义中的首义!
经过询问,果然,这些农民全部来自陕北,白水一带。
李大眼深吸一口气,神情严肃,适才还为将来如何打算发愁,如今却觉得将来已然到来。
乱世开始了。
穿过索桥,李大眼二人一身显眼的明军披挂,气势不凡,只是吆呵一嗓子,东堡门就缓缓打开。
悬楼上,有庄丁持箭,遥遥指向河对面骚动的流民。
流民与盗匪,只有称呼上的区别,没有实际上的区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