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十五章 卢象升京城见闻(二)(2 / 2)
“是,就是信王,去年的辽东之战,咱们胜利了,当时朝廷投入的钱,现在已经和蒙古人做生意赚回来了。”
天启皇帝想起这些就得意,去年的辽东之战可以说是朝廷投入一部分钱,朱舜出了一部分钱,当初朝中的大臣对于辽东之战都不看好,可是后来朱舜他们在辽东取得了胜利,让朝中的大臣们大吃一惊,后来文官集团想摘桃子,就是因为眼红那里的利益,主要是广宁,义州开放互市之后,朱舜在那里大赚特赚,特别是去年冬天,草原上突降暴雪,让许多牛羊冻饿而死,朱舜他们在广宁出售粮食,不仅换来了大量的牛羊肉,还取得了许多蒙古人的感恩,这让信王在蒙古草原上的名声流传开来,现在已经有一些蒙古部落出现投靠大明的苗头。
“可是,信王他……”
卢象升还有些犹豫,毕竟他的担心就是现在有一部分人心中只有信王而没有眼前的皇帝。
“哈哈,我知道你担心什么,你是信王推荐给我的人,我也不妨告诉你,现在大家都知道我没有子嗣,所以皇位的问题一直是大家关注的目标,在两年前发生的皇宫事件,你也知道,可是在更早的以前,我就想把皇位传给信王,可是他不要。知道他说了什么吗?”
“他说了些什么?”
此时卢象升已经被天启皇帝的话震惊到了,信王殿下也不叫了,下意识的问了出口。
“他说当皇帝太累,还不如做一个潇洒王爷,最好是混吃等死的王爷。哈哈,好笑吧,他竟然有些嫌弃这个皇位了。”
天启皇帝的话,让卢象升犹如五雷轰顶,可是一想到,信王兢兢业业的发展自己的封地,有犹如一盆冰水浇下,让他一瞬间浑身发冷。
看着卢象升不断变幻的脸色,结合今天他所经历的事情,天启皇帝就猜想到了他在想什么。
“聪明人就是爱瞎想,信王主要是看我太累了,想帮帮我,要不然他也不用那么辛劳的,他说过大明的天下,不是我们朱家的,而是每一个大明人的天下,这话听起来大逆不道,但是仔细分析一下,他说的还真有理!我就简单的说一句话,辽东之战光凭我老朱家是打不赢的,最后的胜利是每一个将士的功劳。”
看着沉思的卢象升,天启皇帝并没有着急催促他,反而在一边看起朱舜给他的书。
“圣上,我想去天津看看。”
想了良久,卢象升也想通了,天启皇帝说的话也不知是真是假,但是有一点很重要,皇位是他老朱家,所以天启和信王谁做皇帝都和他无关,谁对百姓好,他就站在谁那边,实在不行就学陶渊明,拿定主意,他反而开始对天津,对信王好奇起来。
“呵呵,你不说我也会让你去的,这一次我会挑选一部分官员让你带队去天津好好看看黄养正他们是怎么治理的。”
“是,微臣领命。”
离开皇宫,卢象升找地方住下之后,就开始回想起这一天发生的事情,想起那个百公子说的话,他就对信王更加好奇了,幼有所教,老有所依,那天津究竟是怎样一幅人间盛景?
随后几天,卢象升在等待天启皇帝调派的官员,一边开始在京城四处观察起来。
现在的北京城比以前更加的繁华了,乞丐和流浪儿童几乎看不到了,他听说都是信王府的管家王承恩一直在收留这些乞丐和流浪孩童,听说都送到了天津,到时候,一定要到天津看看,这些人被信王安置的怎么样。
在工地他了解到了许多有关于天津的情况,毕竟这里离天津不远,他还见到了许多想百公子一样的年轻人忙碌在各个工地,据他们自己所说,他们是天津学校的学生,还有几个月学业就要完成了,来这里就是来实践的,因为信王说过一句话,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实践出真知,所以现在在信王封地内的所有学校都会有课外实践活动。
卢象升对与这些学生也有想法,因为他发现这些挂职在工部名下的学生比一些县令还懂的如何治理一个县城,特别是今年北方的灾情严重,卢象升就拿大名府内的一个小县城做例子,那些学生说的头头是道,并且可操作性非常高,但是有一点让他很惊奇,不管那些学生的解决办法各种各样,有一点始终没有变,那就是以工代赈。
建立各种工厂也好,加大基础设施建设也好,总之一句话,没有徭役,没有摊派,更没有强制劳动,他们奉行的一句话就是,不养闲人。
同时他也发现了,这些学生对于思想守旧的读书人是看不起的,他们的话语,他们的眼神,赤果果的表示他们对于那些旧有文人十分的不屑,除非他在某一个方面特别强,才会让这些桀骜不驯的学生产生佩服的情绪。
同时他们也是自信的,有一次他去一个工地,那个工地就在国子监附近,当时国子监的学生到工地闹事,阻止工程施工,说他们破坏风水,说皇帝是在劳民伤财,说皇帝不顾民众死活,大兴土木,当时在工地的天津学生,就和他们辩论起来,可能消息传开了,更多的天津学生参加进去,声势闹得越来越大,这也引起来新旧文人的初次交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