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空法师:明空法师:《心经》中的般若智慧(1 / 2)
<imgalt/>
尊敬的大和尚,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法师,以及各位,大家上午吉祥。
今天我给大家要讲《》。这个《心经》的核心,其实就是一个字空,这个空就是不带有任何的执著。其实像这样的场合,对我来说像这样的场合讲经也是我当中首次,所以我也有很大的压力。但是我想既然讲《心经》,讲了空,就应该。放下许多的不安跟大家一起分享我的心得。
很高兴来到这个地方,大家都知道湖北都是的道场。而《心经》中包容的,其实与禅宗是密切相关的。今天我想就我所学所得,想到什么说什么,当然,我学习《心经》回顾起来也有六七年了。
一、诸佛皆从出:《心经》中的般若空性
《心经》中的中心思想,其实要我们全面的去把握它,我觉得还是非常难的。这就好比在鸠摩罗什大师来华以前有六家七宗之说。关于这个空,有人空、有名空、有色空、法空等等。《大般若经》里面说到十八空,其实我们非常多,有时候我们说八万四千,其实对应的话就有八万四千种空,所以对空把握还是很难,空的彻底了,那就佛了,对这个不彻底,小乘的,甚至一点都没有空,那就是凡夫。
对于这个空、般若智慧,其实我们认为它是的核心,即意味着不管你学哪个宗派,都是围绕般若展开。般若成就一切法门,不管净宗、禅宗、华严、天台、三论等等。甚至我们喝茶,我们说,喝茶喝到最高的境界,也是需要般若思想来成就。所以般若就是心,这个《心经》的心,这个心就是核心,这个心就是要领。诸佛皆从般若出。其实我们如果能够把握这个般若思想,对我们学佛来说的话,是至关的重要。故而我们今天所宣讲的《心经》,是有相当的重要意义。
二、《心经》题解:什么是般若波罗蜜多?
《心经》全称《》,这个般若它是清静的用,这个用就是作用的意思。这个作用就是无挂碍、能够解脱,解脱无挂碍的作用才能够达到一个清净的相,这个清净的《心经》的相呢,相对于此岸的杂染,它就是的世界,它就是波罗蜜多。
而我们通过般若这个作用达到彼岸,其实是我们内心的呈现,就是我们的心的体呈现出来。所以我们可以说体相用,般若是用,波罗蜜多是相。这个心是体,是核心。
《心经》字数非常的简短,只有260多个字。但是它又涵盖一切,有人说它是600卷《大般若经》的精髓。在这里我可以说它是十二的精髓,所以这个《心经》的心就像我们中最重要的部位心脏。如果没有了心脏,我们生命也就完了。大海浩瀚无穷,如果没有般若这一引导,那佛法就不是内敛的,而是向外去的,他就不能。
今天我给大家分享《心经》最重要的不是逐字逐文地讲解《心经》。由于我们巡讲团要去三个地方,第一站是河南、第二站湖北、第三站是安徽,三个地方我讲的都是《心经》。但是我想,每个地方的气场不一样,每个地方的道风不一样。所以今天到这里其实也可以说我是即兴发挥,大家给予我这种感受,能够让我说出来的法:《心经》也可以说的很浅,也可以说的很深,昨天领导接待我们的时候,坐在我旁边的一位局的领导就跟我讨论,讨论的是佛学的一些义理。让我很惊讶的是这位宗教界的领导,他不是在家人,他对佛学义理有深入的理解,这在佛教界也是为数不多的。通过这一个人,我能够感受到湖北这个宗教的氛围(浓厚)。昨天在大和尚的热情的招待下,我们到他的精舍去喝茶、聊天,感受到佛教的文化的氛围也是不一样的。所以从昨天到今天让我感触的方方面面,导致我今天给大家讲的《心经》跟别的地方都不一样。
刚才说《心经》的思想是般若,般若是核心。这个般若,一开始我说它是空。这个空其实就是种智慧。我们经常会说入空门,入空门不是说你什么都放弃不要了,这不是智慧;所以入空门指的是入智慧之门,这叫做入空门。
关于空,其实每个人心量不一样,智慧不一样,这个空所得到的解脱的也就不一样。所以从佛教教理上去分析,这个空可以析法空,可以体法空。我们说小乘人他是空的不够彻底,因为那是析法空。析法空它能够起到什么作用呢,它能够达到人而解脱,分析这个人是由组成的色受想行识,从而达到解脱。但是进一步去追问这个色受想行识空不空呢?这个不关心,因为解脱了,没有烦恼了。他不关心,为什么不关心啊,因为(他)没有大悲心,没有大悲心他就不会去度化,不会做利益他人的事,所以这个法执有没有是跟他没有关系,只要去除了,解脱就可以。
所以说到这里,其实指明了《心经》这一部经它是向舍小向大的阿罗汉所说,是对菩萨所宣称的法门,是要去除我执的同时,还要去除法执。所以这样一来,就可以突出《心经》的殊胜。
我们说到般若的这个空,这个析法空是小乘的智慧,它空的不彻底,所以天台的判教藏通别圆,藏就对应的是析法。空大空小,它已经达到了当体即空的体法空。进一步去探求分析和洞察五蕴的色受想行识啊,它也是空,这是体法空。
所以我们说前者是拙度,后者是巧度。拙度的拙就是说对于笨的人来说,对于没有慧根的人来说,对没有智慧,没有悲心的人来说只能跟他说析法空。这个析法空还包括色败空;有的人会更笨,他看到的之后才会空。这个什么是色败,比如说南传佛教一些国家,他们会修这个,人死了之后就把他抬到外面,然后禅修的禅师,每天早上就得带他们去观察尸体,第一天怎么样了,第二天怎么样了一开始身体肿胀、充血、发紫。之后呢被动物蚕食了又露出了白骨,所有的四肢都分散,到最后变成了尘土,什么都没有,这叫色败而空。
有的人他到了年纪大的时候他才体会到无常,整个自己容颜也老了,身体的机能衰退了,他能感受到无常。但是很多年轻人呢,他有慧根,不用等到他老的时候才体会到叫无常。菩萨的智慧,他当下就能体会到无常。
那么空是种智慧,如果你这种空的智慧理解成外在的,其实你永远都不能达到般若的智慧。我们说这个智慧就是你的心,你心本具足这个智慧。
儒家的正宗陆王心学,他有一句话叫做心即是礼。所以这句话呢用佛教去解释它,站在佛教的这个立场上来说的话,般若也是一样的。空就是你的心,不是外在的,不是二元的,这个大家一定要知道。
那空其实就是诸法实相,什么是诸法实相,如果说诸法实相,这好像有点上的佛教术语很多人可能都不明白。诸法实相就是事物的本质,本来的面貌。我们看到的事物都是表象的,我们被表象所转了。
为什么会转,这是我们内心的杂质把它转移了一下,内心的杂质就是我执、法执。
这个人对我有利的,我定义他是好人、朋友;这个人对我无利、做了出卖我的事,我把他定义成坏人、敌人。但是过段时间他又有利于我了,这个坏人、敌人又变成好人朋友了。所以我们表现出来的相都是随着我们内心的杂质转了一个弯,这个转一个弯那就不是本质,所以这个时候需要般若智慧去洞察。
就像我喝的这个水杯,这水杯呢如果我一旦有法执,我就认为它就是水杯,但是一空它,它是缘起的,自性是空,这个水杯照样可以变成花瓶,还可以变成很多其他的。
如果有法执的话,虽然它虽然不障碍你解脱,但是障碍你度生。度化众生要种种方便。我们一旦有执著,我们的心被局限了,我们的智慧被局限了,我们度生的能力就被局限了。所以《心经》中的般若智慧它是成就菩萨的,这是我第二次强调《心经》它是向舍小向大阿罗汉,是对菩萨所宣说的法门。
刚才说了一切的相都是我们内心的杂染、我执所变现的。我们如果一再执著它,在这个相上产生贪嗔痴啊,我们会陷入,这个雪球,这个原本的雪球会越滚越大,会越滚越大。所以这个时候需要般若的空去观照它、化除它。
刚才说那人是朋友或者是敌人等等,其实都是由我们的心变现出来的,那关于他到底是好人、坏人、朋友、敌人呢?这个人本质是什么呢,我们知道吗?有时候觉得很茫然,没办法给他下一个定义,这个本身西方的术语叫物自身,他本来的面貌,我们好像认识不了。因为我们只能认识到现象界,本世界不能认识。当然这样的话,其实是西方人的思想矛盾。
东方的思想它本质和现象是一体,西方人他认为两者是个例的,由这个《心经》中的般若思想其实能引发很多很多的问题,乃至于最高的哲学的问题。西方人就是二元对立的,他认为我们是认识不到这个事物的本质的,世界本质是上帝创造的,我们是不能成为上帝的,我们看到的就是现象。我们既有感性的直觉,但是当我用我的第六给它定义了,就有范畴、概念了。
就好像我刚才举例,这个人是坏人、敌人已经给他一个范畴;这个是花瓶,这个是茶壶,已经给它一个范畴。就执著一个外在的相。但是佛教看来不是这样,如果用佛教的智慧去观照的话,你能够成为上帝,你能够看到本质,你能够成佛,你能够透过现象看到本质,这个是中国传统文化独特的,不只是佛教,儒家也是、道家也是。儒家说天地合一,,道家说要成为真人,佛家要成为人,要成就阿罗汉果,要成佛。最终你的这个法身要成就大的法身,你的这个成就法身。法身和化身又是合一的。
外在的色即是你的心,你的心就是色。两者都是非异的。
说的更明白一点的话,我们修心,也就是修我们的性。中国的文化就是道德属性。西方不是这样,跟它的哲理有关。所以西方人非常重视的是什么,民主、科学。最发达的也是民主、科学。
说这句话不代表我们中国人就没有科学,中国人也有四大发明,圆周率也是中国人发现的。但是中国人从来都不会放在外在的相,中国人的文化就是道德属性,你要去齐家治国平天下,首先你要修身。你要学佛也是这种态度,如果把佛学当作一种知识来学的话,其实那是二元对立的:你和你所对应的所学的知识。那你是永远都不会踏进这个佛学的门槛。你永远都是门外汉。
如果知识就能成就一个人,那很多教授都成佛了,至少成就阿罗汉,所以知识不能成就你,知识那是假力(假:假借、帮助之意)的,要通过这个船到达彼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