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4章 撤退(1 / 2)
9月中旬,火军从城陵矶撤退。水师乘坐战船沿江东下,以仅剩的三十多条民船运载辎重。陆师是火军的主力,沿长江南岸步行。
借助于左宗棠,陈城和曾国藩取得了默契。先是火军进攻五尖山以东的湘军,湘军假装不敌,让出东归大道。
因为战马不多,火军大多数人都要靠步行。士卒疲惫,士气十分低落。开小差的人很多,多是湖南的天地会众。
陈城不能禁止,只好任其来去。人少了,正好也可以节省口粮,减轻火军的后勤负担。
火军从城陵矶撤退时,只剩下五日补给。走了三日,到达嘉鱼。驻守嘉鱼的太平军守将奉石凤魁命令,斥责火军没能守住城陵矶,拒不接济粮草。
背后有湘军紧跟其后,陈城来不及和嘉鱼守将理论,匆匆率领领火军继续赶路。
又走了三日,到达距离武昌六十里的金口。此时,火军粮草已绝,将士又累又饿,早餐吃的都是稀粥。全军只剩下不多的大米,只够吃一顿白饭。
原指望金口守将能够援以粮草,谁知金口守将也不同情火军,认为火军没能坚守城陵矶,致使太平军失去湖南。
军官们忧心忡忡,他们可以身先士卒,带领士兵冲锋陷阵。可是,军队断了粮,士兵没有饭吃,却令他们十分为难。
连续行军三百余里,沿途皆是破败的景象。原本富饶的江汉平原,商旅辐辏的长江沿岸,此时却饱受战火摧残,房屋倾颓,十室九空。
太平军虽然已经占领长江沿岸的城池多时,却忙于攻城略地,并不关心地方的行政建设。他们只知道向地方分片指定粮官,粮官只知道向农民派粮,向商贾派饷。层层盘剥之下,农民难以为生,被迫流离失所。
火军到达金口,却没了粮食。金口守将不给粮,农民也没有粮,难不成要让火军饿死?
大家望着陈城,等陈城拿定主意。陈城下令蒸足米饭,杀死羸弱的战马,让饿了半天的将士们吃一顿饱饭。
将士们好几天没有吃到荤腥,嘴巴早就馋得流口水了。他们呼声震天,以为师长弄到了粮食。
后勤为作战第一要务。假如没有粮食,没有弹药,仗也就打不下去了。陈城宁可杀马取食,也要让将士们填饱肚子。
之前,杨秀清下过命令,要太平军全力保障火军后勤。陈城相信,以杨秀清在太平军中的威望,以其令必行、禁必止的个性,没有人敢违抗杨秀清,拒绝给火军粮草。
另外,铜陵与湖南相距千里,火军力量小,铜陵地方贫瘠。种种原因堆积在一起,迫使陈城放弃自筹粮草的打算。
没想到,一个小小的石凤魁,就敢对杨秀清的命令阳奉阴违,以种种借口拖延。
而太平军在金口县的守将,其正式官衔仅是监军。陈城的官衔是指挥,指挥比监军高三级。(太平军制度,州置总制,县置监军,各乡分置军帅。)
在太平军军制中,指挥仅在丞相、检点之下,属于高级官员。太平军内部等级森严,军律严苛。军律明确规定王侯丞相检点指挥外出,大小官员兵民均须回避,如回避不及,应跪于道旁,如对面行走,即行斩首。
一个小小的监军,竟敢拒绝一个指挥的粮草要求,背后必定有人撑腰。陈城怀疑,以石凤魁的能量,恐怕他有贼心也没贼胆。那么,真正要断绝陈城粮草的人,要么是杨秀清,要么是石达开。
陈城在城陵矶时,已向杨秀清写信,抱怨粮草、弹药短缺的问题,杨秀清至今没有回信。
至于石达开,似乎一向光明磊落,在太平军士卒中深得人心。但他和杨秀清面和心不和。
去年,杨秀清派军西征时,担心石达开趁机坐大,并未派石达开出征。后来,西征军接连失利,杨秀清才不得不派石达开前去救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