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湖上幽灵(1 / 2)
渺渺尘烟去,金銮无泽迹。
人来入鬼门,妖闯堕冥狱。
关山飞不渡,神仙也绕行。
若逃天灾祸,舍命求真经。
如果五大部洲有活过一百万年的人,一定还记得这首传在中原的诗谣;
如果四荒妖界有活过一百万年的妖,一定也记得这首说在山野的俗曲。
但这世上没有一百万岁的人,也没有一百万岁的妖。
却仍然有人记得这首诗谣。
就是此刻在茅屋里喝着五十年竹叶青的一老一少。
朦胧的月,朦胧的云,朦胧的夜,笼罩着一群墨一样的山,一座镜一样的湖,一片玉一样的竹林。
夜里。
湖水静得像一块睡着的翡翠。
水里浮着一座翡翠做的桥,桥的尽头湖中央有片茂密的紫竹林。
竹林里有座茅屋,屋里长着灯。
幽静的月光缓缓拂向山谷外,树林外。
远山上,一瀑四十丈宽的白练从悬崖上飞彻而下,白色的激流涌起纷乱的水花。
茅屋里又传来白鹭洲醉醺醺的声音:“‘三杯通大道,一斗合自然。’小子,来,再陪我喝一壶。”
白云生摇了摇脸上的浮红,笑着道:“一斗怎么够,再来一千斗。”
“哈哈哈。”
白鹭洲又扬起了当年他洒脱在江湖上的笑声:
“小子,这是我以前对别人说的话,你还不够格儿。”
白云生摇了摇手指,迷糊道:“我身为妙手医仙的传人,绝不会丢了您酒千斗的名号。”
“好,有点儿样子。”
白鹭洲说完,又把杯中美酒一饮而尽。
有的人喝酒,很快就会醉,因为他们心中没什么事。就算有,醉了之后也能准确地找到床躺下。
有的人喝酒,怎么喝都不会醉,反而会更加清醒。因为美酒会把他们心中想不开的事全都冲散,反倒清明了。
白云生显然属于第一种,因为他已经躺在床上了。
白鹭洲自然属于第二种。
在白云生睡着以后,他又一个人喝了五斤。
隐居在金銮大泽这些年,他除了抚养白云生,就是酿了喝不完的竹叶青。
在这位名满江湖的妙手医仙眼里,只有两种人可以同坐喝酒。一种是朋友,为了相聚;一种是敌人,为了送别。
相聚是为了叙旧,送别是为了杀戮。
然而无论是相聚还是送别,都需要清醒的思路,所以白鹭洲从来不曾醉过,才被五大部洲的江湖尊称为“酒千斗”。
......
生老病死,盛衰荣枯,乃天地之道。
则修行之法,既是顺天,亦是逆天。
在俗世,凡人野兽一生不过百年。而在江湖,妖与人中的修行者外纳五行元气,内修周天业力,寿命自然不可同日而语。
沧海横流,英雄辈出。方圆天地四荒五洲的江湖上,从来不会缺少寿命悠久的神仙和妖魔。
白鹭洲就是个活了九百四十岁的“神仙”。他是震风部洲水云天白家门中,现存辈分最高的长老。百年前离开尘世隐居于此,淡出了江湖。
这湖心浮岛上的茅屋已不知存在了多少年,江湖上却不会再有其他人知此方位。
据说百万年前,金銮大泽并非是这般模样。彼时此地山灵水秀,奇宝无数,妖兽遍布,鱼虫混杂,人类修行者入林寻宝,妖人激斗,十分热闹。
但不知何时一切都变了。
金銮大泽一下子消失在江湖上。曾经有无数修行者跋山涉水而来,却统统被挡在一座山谷里失去了方向。
岁月流逝间,金銮大泽四个字已经成为了一个书中的传说。
白鹭洲归隐的日子本无人打扰,直至十七年前,他从外界带回了这个少年,安静的日子才被无休止地打破。
与世隔绝,老少两人也算其乐融融。只是这样的安逸背后却有着白鹭洲难以言说的悲哀。
修为已臻天魂境巅峰的三花聚顶之境,一部易水经炉火纯青,一身妙手医术独步天下,名列江湖十大高手第七,震风部洲白家的真正掌权者。
然这一切傲视天下的成就都已经不重要了。
力有所强,必有所弱;生有所长,必有所终。
他的寿命即将走到尽头。就像无数代先辈一样,追寻着这些已经隐退江湖的遗迹,在这片悠久的大泽中寻找生命的解脱。
“再过几百年,或许这江湖上,就真的无人记得此地了。”
白鹭洲独坐在屋外的茅草亭中,看着湖水中自己苍老的倒影,又痛饮了一口陈酿了五十年的竹叶青。
......
夜。
朦胧的夜。
寂静的湖水就像一只玉盆,盛满了凉凉的月光。
白鹭洲已经在茅亭下等了三个时辰,坛子里的酒也已经喝了三个时辰。
此刻剩下最后一杯,正停在他手里。
这是两天前白云生给他送来的竹叶青,是他亲自酿造的。
没想到那小子竟用了易水经里的方子,在酒里加了数十种从大泽里采的草药,又添了百年不遇的梅花麝鹿的角茸。
让本就醇香柔净的竹叶青酒不仅增了清雅,还有了几分灵兽的野性与飘逸,变得更加回味悠长,喝得堂堂“酒千斗”竟有些失神。
“你可真是好兴致。”
忽然,茅亭前的月光里飘起了一团白光,声音便是从白光里传来。
失神的白鹭洲恍然惊醒,仓促之间,酒杯竟从指间滑落,跌入湖中。
他顾不得洒落的美酒,用最快的速度跃出亭外,单膝跪在湖上,毫无醉意地吐出四个恭敬之极的字:
“拜见主上!”
云遮月。
从白鹭洲手里掉落的酒杯慢慢沉入湖中的黑暗,杯中的酒闪烁着淡淡的金光。
平整如镜的湖水上就这么兀然添了两道人影——此刻湖面上绝无仅有的两个生灵,对立不动,倒映在湖中,仿佛水上水下飘着“四只”幽灵。
水上两只幽灵的话已经谈了半个时辰。
白光里的人声音淡漠,分不清男女:“你尽好养育之责便可,无需多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