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6章 血溅朝堂(2 / 2)
白发苍苍的王御史被猝不及防飞来的玉石镇纸砸了个迎面,当即脑袋就开了一个窟窿,流出鲜血来,但是,面对怒火中烧的皇帝,没有人敢插手他们的争执。
抑或着,大家都不愿意惹祸上身,所以低下头装鹌鹑才是正事。
偏偏这个王御史也是个古板不变通的老酸儒,他还一直自诩为傲骨铮铮,见到皇帝发怒了,他不仅不害怕,不吓得跪地请罪,反而觉得自己说对了,戳中了皇帝的心窝子,所以皇帝才会恼羞成怒。
所以这位王御史用宽大的官袍擦了一下脑门上的鲜血,就摆出一副视死如归的姿态,傲视的皇帝:“皇上,老臣今日所说,句句良药苦口,字字皆是肺腑之言,还望皇上能明白良药苦口利于病的道理,依老臣所言,早日向上天请罪才是。”
“好啊,好个谏臣,好个心怀天下的王大人,朕若是不依,你当如何?”皇帝又问。
“古之圣人有云,民为贵,君为轻,社稷次之,还望皇上以天下黎民百姓计,莫要一时间执迷不悟,若皇上真的不思悔改,老臣愿意血溅朝堂,以死相谏。”王御史越说越激动,就像是打了鸡血一样,他仿佛看到了,自己死谏后,名垂青史,流芳百世的情形。
“想死是吧,好,朕成全你,来人,脱去王中道的官服,官帽,即可将他推出午门斩首,其家人,三族获罪,成年男丁一律处斩,未成年流放北疆,女眷没入教坊司,遇赦不赦。”皇帝淡漠的宣布了对王御史的处置。
四个人高马大,挎着腰刀的侍卫,听到皇帝的吩咐,当即就走了进来,要去拿下那王御史,王御史如何肯落到他们手里呢,在听到皇帝的那番话后,他就已经疯狂了,红着眼,就像是入了魔怔一般。
“你个无道昏君,你个同室操戈的昏君,难怪上天降罪于你,靖国的江山完了,各位圣人啊,学生街今日殉道了。”王御史悲壮的一声慨叹,然后就直直的撞向殿中的柱子。
他本就存了死志,年纪又大了,老胳膊老腿的,所以撞上柱子就头破血流,一命呜呼了,等众人将他扶起来的时候,已经死去了。
王御史的死,打破了殿上的沉寂,接下里,众人开始分成两派,一会说捉拿那些传谣的人最重要了,一会说止住流言蜚语最重要。
皇帝被大臣们的纷纷扰扰吵得头疼。
“姜爱卿,你觉得此事因当如何处置?朕是否该如王中道所言,写罪己诏祭祀,以谢天下?”皇帝将目光投向姜淮安,自从姜淮安圆满的结局了雍州的事情后,皇帝就很倚重姜淮安。
“启禀皇上,微臣认为,目前赈灾安抚好百姓才是最重要的,正所谓谣言止于智者,只要皇上将赈灾这件事情最好了,那些流言蜚语自然是不攻自破。”
“至于皇上说的罪己诏谢罪之事,臣认为绝对是子虚乌有,皇上继位多年,垂拱而治,四海升平,如今不过是时令不好,出了些小灾祸罢了这蝗灾也好,旱灾也白,都是自然地事情,正所谓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和皇上您有什么关系呢?”
姜淮安从里到位一番话,说的面面俱到,皇帝听得也极为舒心。
废话,他怎么能让皇帝止住这些流言蜚语呢,用他们家阿缨的话来说,这场攻心战才刚刚打响,怎么就能戛然而止呢?
至于救灾,这才是正经事,他可要好好地利用赈灾这件事,从皇帝这里要钱,要人,要权,为即将到来的大业做准备呢。
对了,雍州那样,拿着皇帝给的东西,资助叛军,然后再对付叛军,然后再跟皇帝邀功请赏这样的事情也可以多搞几次,有了雍州上次的操作经验,接下来就复制粘贴就好了。
“不愧是朕的股肱之臣,此话深得朕心,如此赈灾之事情,就全权交给姜爱卿负责了,朝廷内外,各部各司,姜爱卿可以全权调遣。”皇帝又说道,话里话外显得很是心情不错。
“臣谨遵皇上圣旨。”姜淮安恭敬谢恩,面上不动声色,心里却是止不住的得意。
嗯,上次他和阿缨在雍州的时候,发现了一处铁矿,如今开采工作是就绪了,但是铸造兵器的匠人这些却没怎么找到合适的,这次,他可以借着赈灾的机会,从工部搞点匠人送到雍州的铁块上去,把日后军队要用的兵器给准备一下。
损公肥私这种事情嘛,上次雍州的时候就做过,驾轻就熟的很。
还有阿缨说的,等三个州的灾情安顿的差不多,那时候,北狄和靖国就要打仗了,他们之后可以借这个机会,再从皇帝的私库里再掏一笔银子出来。
王御史的死,也可以用来做做文章,让人编个戏文,好好地到各地州传唱一下,毕竟昏君逼死忠臣这种戏码,谁看了不愤愤不平呢?沈家皇族的名声自然是越臭越好,这样他们日后起事,才能越有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