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十三章 鸿蒙操作系统(2 / 2)
作为少数能和VMware抗衡的虚拟化产品,菊厂的这套软件中所用到的技术很值得参考。
但是这套程序需要运行在未来的鸿蒙系统上。
之前王正大言不惭的说自己要负责研发工作,他最多也就能管个UI界面,跟研发人员说我要什么功能、这些功能要达到什么效果,至于更深层次的用什么技术怎么实现……告辞!
还好,他还年轻,无论是精力还是经验都正是巅峰时期。
而且还有足够的时间和环境供他快速的学习和成长。
但是学习也要有侧重点,学哪个语言、哪个平台都要慎重。
有时间,不代表可以浪费时间。
鸿蒙几乎是唯一的选择。
鸿蒙系统原本是基于Linux微内核开发,通过分布式计算提高设备算力,模块化架构使它的兼容性大大提升,直指万物互联。
在发布之初,基本上只有菊厂自家制造的手机使用。
伴随着制裁大棒,菊厂自家手机销量跌入谷底,鸿蒙系统也成为了“小众产品”。
在这种封锁环境下,菊厂做出了一个令人难以置信的选择——重写系统。
2025年,鸿蒙系统发布了全新版本。
这个版本成为了一个重磅炸弹。
自研仓颉开发语言,摒弃了Linux内核,自研出了盘古内核,全面支持各种指令集下的CPU架构。
不仅包含了精简指令集的巅峰ARM,也包含了复杂指令集的代表——X86架构。
这也代表着,新鸿蒙系统正式开启了万物互联之路。
当时微軟的win11系统的bug层出不穷,ARM移动端生产力工具的能力却在与日俱增。
ARM计算机和服务器的流行,已经让微軟有些应接不暇。
而且云计算服务的普及让更多生产者和使用者转向更为划算的SaaS和PaaS云服务。
在这方面,新鸿蒙系统有着极大的优势,其具有着优异的性能,全兼容的生态环境和卓越而全面的云服务功能。
在大夏PC端,鸿蒙系统很快就有了“大量”的用户——爱折腾的用户。
现在既然王正有机会重来,当然要选最合适最快捷的道路。
直接推出鸿蒙系统肯定不太现实,国内Linux发行版多了去了,有几个能普及了?
不过它确实代表着国产操作系统的未来,没道理再等20年,关键是得有合适的策略。
王正分析了一下目前的局势,个人电脑、服务器操作系统都是微軟一家独大。
Linux发行版众多,但大多用于开发者、服务器端。
iMac受众较小,在iOS尚未成功之际,它存在的最大意义大概就是给微軟帮忙,避免微軟触发垄断条例。
在被西方紧紧包裹着的操作系统之路,鸿蒙会有机会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