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章 第21章(1 / 2)
老先生首先教她们构图:“写文章,文似看山不喜平。画画也是如此,如果太单调,就不足以引人入胜。”
老先生座位旁边立了一个实心木架,相当于现在的黑板,上面贴着木板横着挂了根绳子,一张白色宣纸就挂在绳子上,老先生边讲边画。
“所以作为构图来说,写意画最好有左右的对比,但不能是对称的那种。如果写实画,对称是一种平衡之美。但是写意画本身,是比较随性的,所以不能对称,对称是有意为之,与随性大相径庭。”
老先生在纸上画了几个不同构图的示意图,让大家自己去体会。
老先生捋了捋胡子,继续讲:“画面如果要有很好的美感,他需要有一个重点,还有一个侧重点。有轻有重才会有所变化,让人看画产生主次,远近,跳跃的美感。”
刷刷刷,老先生几笔就画出了好些树。
“像画树木的话,一棵树太单调了,两棵树不能完全齐平,又要有高有低,错落有致。”老先生指了指他画的两棵树。
“那三棵树的话,大家都长的一样高,或者其中两个长得一样高的一样,就像我画的这两个一样,大家觉得美吗?”老先生微笑的看着下面的女子。
余英看了看,确实如同老师所说,缺乏美感。
“所以三棵树就要参差不齐,具体怎么安排,那就要就整幅画而定。”老先生看着下面一个个专注的眼神,微微颔首。
“整体构图上来说的话,还有一个平衡的问题。整个构图,左边山石画得比较满,左边就显得比较重。那右边的山石小一点,就需要增加一点房子、树木相互平衡一下,否则就会整个画面一边重的话,最后也会让观看者感觉浮躁不稳。”
老先生边讲边画,余英他们也就拿着宣纸笔墨在下面跟着画。
这一世的女子在家里都是学过写字的,只是女子的腕力不行,写出来的字多大多柔软无骨,清秀有余而力道不足。所以画画勾勒出的线条也会出现无力的情况。老先生把整个一幅画画出来,辅以重彩,像千里江山图的那种青绿山水的感觉,装饰意味比较浓重,很好看。
老先生把画画完了,下面的女子们也完成了自己的水墨画首秀。
老师把所有人的画都收上来,一副一副的做点评。
有的人比例不足,但是趣味十足。
有的人胜在色彩。
有的人勾勒的线条不错。
总之是各有千秋。
老先生也指出了他们每个人的不足之处,哪些需要改进的地方。
别看老先生一脸褶皱,满头银发,却是一副孩子的性情。
他笑眯眯地对女子们说:“老夫下午要考考你们,你们中午的时间可以思考一下,你每个人画一幅画,画的内容就是一个字:静。”
“老夫会评出前三甲,前三甲有机会给让老夫满足她一个愿望。”
老先生一说完,下面的女子就开始交头接耳了,这个“静”要怎么画呀?
余英也在思考着,“静”要怎么才能画出来?
他想起前世,读过很多古代大家写的诗,很多是表现“静”的。
比如说:雨过林峦静,风回池阁凉。
又比如: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
读诗读词,可以通过字面意思去体会意境,但是真要把这些诗词所表现出来的意境,通过水墨画出来却不太容易。
如果只是画一副山水,你又通过什么来表现这个静,“静”怎样通过水墨反应出来呢?
余英思考了好久,突然他灵光一闪,想到一首诗。
通过一中午的酝酿,下午女子们就开始画自己心中想到的那幅画了。
画好了就交给老者点评。
余英全神贯注地画了一幅。她自我感觉还可以,挺满意的。所以就交给老者了。
在她之前有好些女子已经将自己的画交上去了。
等所有的人都交完了,老先生开始对每一幅画进行点评。
很多女子果然像余英开始想的那样,画了山水画,静静的山石在画面上。也有的人画了花草,还有人画了休憩的人物。
老先生边看边评价。但能看出并没有特别得符合题意。
突然,一幅画被老先生拿到,他看了看那幅画的内容,然后看了看上面的题字,突然有一点激动,手都有点微微颤动起来。
“大家来看一下这一副。”老先生激动的声音立即吸引了女子们的注意。
老先生把画挂起来,自己凑到那幅画面前仔细地又端详了一遍。
然后他对下面的人说:“你们觉得这幅画怎么样?”
画面上是一艘泊在岸边的小舟,舟上上有一个撑船的竹竿,竹竿上有一只鸟停在上面。其他地方还画了一些水草之类的植物。
整个画面留白比较多。
好些女子看了都摇了摇头,没看懂。
余英看到老者拿出的那幅画,正是自己画的。
老者提示说:“这幅画的名字叫野渡无人,大家再体会体会。”
原来余英选的是“野渡无人舟自横”这句诗。
其他人如果按这句诗画这幅画的话,一般都只会画一只空舟横在岸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