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章 我就是环境的产物(2 / 2)
再后来,我二姐实在看不下去我不像个人一样活着。
永远不洗的乱糟糟的头发,永远脏兮兮的脸蛋,没有像样衣服的样子,感觉像个路边的乞丐。
她就把我接走了,去她家生活。
到了新的环境,孩子一下子多了起来,一个班差不多是50多个学生,一个年纪有两个班。
因为二姐在学校里当老师,所以同学们对我,老师对我都相对客气一点。
到了二姐家生活,她开始教会我怎么正常的生活,她是想要把我养成一个正常的孩子的。
二姐教我打扫卫生,教我自己洗衣服,教我洗头,教我做家务,教我刷牙,教我勤换洗衣服。
因为她也有两个孩子,所以,日常生活的吃穿用度还是很紧张,二姐夫是一个地地道道的农民,家里的收入总是捉襟见肘。
可是,是个正常人的生活了。
但是,环境塑造的我,是个无限自由的野人,所以努力过上正常人的生活,对于我来说,也是扒了一层皮。
那个时候,人生最美好的就是,班级里的学生不仅不排斥我,还对我很友好,不管去哪里,都拉着我。
感觉很开心。
二姐在换季的时候,会给我买白色的连衣裙,很好看,我很喜欢穿。可是家里收麦子的时候,我实在太热了,就用裙子擦了一下脸,然后就变得乌黑乌黑的,洗不掉了。
我是用了很长时间才接受,每个人都应该有自己的衣服,而不是别人剩下的,或大或小都搞得能穿就行。
当然,我想不只是我,很多人都有过那种穿别人剩下衣服的经历。
那种没有办法被看见,只能通过自己的内在的样子被别人认可的感觉,让一个人只能在自己熟悉的环境里面呆着,没有办法去新的环境参与竞争。
古人说:人世如此,大抵都是先敬罗衣后敬人,所有想要被看见,第一面的时候,其实就是自己的衣帽。
不过被多重环境塑造之后,三十岁以后,自己的样子,都是自己经历的生活的样子了。
其实也不准确,三十岁之前,很多人脸上也都是自己家庭环境的样子。
只是有些人经历比较丰富,所以长相会变化,有些人一直待在一个环境里,只能将自己原有的印象不断的深化。
我需要承认,我们小时候村子里的那些孩子,大多数并没有改变自己的命运,依然是接过了父亲手中耕种务农的活,然后继续面朝黄土背朝天。
我的姐夫是个农民,我和二姐只要放假,就需要去下地做农活。
我妈妈做农活是相当的不地道,结婚后,有一次去我带着我老公去地里找我妈,看着满地的草,我老公问问,这地里的草都没有人打理吗?
我妈批评的说道,说什么呢,这是我刚刚锄过的地。
我老公一脸震惊,我在旁边笑的喘不过气。
我二姐夫对农田的要求就比较高了,从来都是整整齐齐的,干干净净的。
就是把人累的要死。
我的外甥女和外甥还小,去了地里还要专门有个人看娃,于是我时长被领着去,那炙热的太阳,和蹲下起不来的腰腿,是最疼痛的记忆了。
每天站在地头,看着一眼望不到边的棉花地,或者绿豆地,总会在心里默默地发誓,我将来一定不要务农。
要离开这个实在煎熬的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