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2 / 2)
每天的傍晚是很热闹的,等待记工或记工之后很喜欢围在一起谝闲传,男人们爱说笑,女人们爱八卦。跟上大人来的娃娃们则钻进穿出地嬉戏。有时候王大队长也来,看到人多时,他也会插空开个短会说说队上的事或布置第二天的农活。
上湾庄所在的生产队,头几年每个工(十分)工值是一角四分钱,后来換了个这个好队长,每个工的工值是两角钱。折算下来,每个工分(一个工十分,每个分即是一分)二分钱。那时的二分钱可买一盒火柴,买食盐不到一两半,(食盐一角四分一斤)拿五角钱可买接近七两猪肉,再花一角钱买二斤韭菜,全家包顿水饺吃那就是过节了!这五角钱的猪肉,平常是舍不得花钱买的!
一个劳动力,除去下雨阴天人情是事,再加个头疼脑热的,一年总劳动工日也就三百个左右,取个中间数,按三百工记算,三百乘以零点二元,每年可挣到六十元钱,全家人从生产队分得的粮食、柴草、油料等一切物资是按国家定价扣钱的,三口人以上的家庭,分了生产队这么些物资,靠一个劳动力一年挣的钱是不够用的。这种农户被称为“缺钱户“。这种人家要靠平时家中饲养个猪羊等家畜,变卖了钱还给生产队,至于家有常年病人的特困户,审请生产大队批准,可免于交钱直接分粮就是了。
但是像王家这么复杂情况的还是少数的,当时王家说是分家,也就是把张翠萍一家给分出来了,除了把破旧的老房子分给张翠萍一家住,并且王建国的抚恤金全被张翠萍的婆婆拿走一分不留,分家之后只有张翠萍一个劳动力,需要养活几个孩子。工分也就只有8分,家里的小孩子行动力有限就算全部下地帮忙加起来也就八个分工分。何况当时王家老幺又是个体弱的多病的娃,需要要老大王阿燕一直带着五妹。老二倒是勤快的,只不过当时也就十几岁的孩子,再怎么懂事,也不顶用,日子实在是难过,这才有老三王大志偷偷去当志愿兵。
乡下天亮的早,王大松跟王大志从大队长那边出来以后,太阳才刚刚升起,王大队长刚刚给王大志分了地里的活,还好,王大志在当兵的时候也没少干这地里的活,所以对于这活轻车熟路。王大志所在的上湾庄属于南方,南方的水稻是一季两收的,春季雨水偏多,所以庄稼长得很快,虽然四季不太分明,这并不影响,夏收秋种。
刚好王大志回来后可以赶上夏收。这样今年有了大志这个青壮年劳动力赚工分,这两年节约一点可以先凑点钱把家里的院子后面再搭个房子,给老四娶个媳妇。可怜的老四自从老三娶妻后,都没有一个正经的房间,现在住的地方还是在堂屋搭了一个床板子,白天把床板子收起来当吃饭的屋子,到了晚上就把板子放下了给老四睡觉。
张翠萍在地里边干活边盘算着。另外想到老二那边估计也快住不开了,两个娃也长大了得分开一间屋子住了。现在老三也回来了,最快明年估计家里又会多出一个娃娃来了。所以在院子里增盖房间,是刻不容缓的事。打定主意的张翠萍想着要不然把老三的退伍补贴先拿出来盖几间房子先,到时候家里人都节省点,慢慢的再把老三的钱给补上。张翠萍又想着这钱用了,这几年一时半会肯定是补不上了,决定还是晚上下工后,跟大志说道说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