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可忽视的“另类”鲁军(2 / 2)
袁和鲁先生在他的《魂牵梦绕总关情——简评若荷的短篇小说创作》一文这样认为:若荷是一位有着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和良好的艺术素养的业余写手。她关注历史,倾听时代脉音,体悟人生百味。用一篇篇艺术化、个xìng化的叙事文本表述她对世情变幻下的人生、人xìng、理想、爱情、家庭、生活、社会等的观察和思考,逐渐汇成大众化的心声、愿望和观感。她的小说时空跨度不是很大,目前创作的小说作品《五nǎinǎi》中的“1947年,国民党新五军一部侵占泗南,区公所人员撤至鲁中,不久,该区撤出人员返回泗南,坚持敌后斗争。区长张文栋离职南下。张文栋,就是我的五爷爷。”作者采用的是倒叙的手法,最后点出这点。这应是她目前小说中时空跨度较长的一篇。
对于半树先生,等待戈多在他的《孤独而敏感的叙述者——读半树散文》文章中是这样说的:半树先生对象征有一种偏爱,如,用一条静静的河流象征内心的宁静,用镜子象征人不能失去自省自察的jīng神,并行的铁轨象征两颗心虽能相互感知却不能相互碰撞。对于这些象征,我认为有些来得自然贴切,如《静静的河水》等,但也有一些却失之生硬牵强,比如《并行的铁轨向着远方》。在文章中,为了使表达作者的对那段若有若无的感情的理解,就安排了铁轨这个“角sè”,以诠释自己的理念,但我认为这样的诠释显得不够自然,感觉不是从情景中引申出来的,有为象征而“象征”的痕迹。而杨献平先生在他的《充满前途的写作——半树散文读评》一文中认为半树的散文语言是内敛的,沉着的,有着一种去粗存jīng,被打磨了的光亮质地。他的《记忆的片断》、《静静的河水》等文字,沉着的词语和饱满的情绪使得整个文本内涵丰厚,意蕴悠长。特别是《记忆的片断》一文,在我看来,已经具备了相当自觉的文本和散文语言意识。他从容的开阔,不动声sè的叙述和穿透,都有着非常良好的感觉。
与山里娃类似,一楠也是写实型小小说作家,他的作品奇人奇事。他的小小说的材料仿佛是直接从生活土壤中采撷的带着露珠的枝叶和花朵,活跃在他的艺术世界里的几乎都是现实生活中的凡人小事。一楠的小小说给读者的审美刺激应来自哲理的启迪而非具象的生动。周铁兵的《祸起“红门”》小说给人一种意想不到的舒适感。俗话说,文如其人,试想想看,周铁兵如没有一定的生活是很难捕捉到的,他们挖掘出的乡村题材为广大读者所熟知,读之收益非浅,既品尝了绝妙的文学作品,又让人们学到了文学创作的技法。
“另类”鲁军的突起不可小视,她代表着山东文学创作中的一支不可低估的力量。我们也应当看到,“另类”鲁军还存在这样那样的局限,比如创作的面窄、题材的单一、语言的枯涩、想像力的贫乏等问题都在他们身上或多或少、或明或暗地存在着,如何进一步提升他们的创作境界是另类鲁军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如何创造一种有利于他们健康成长的更为宽松的文化氛围和文学环境,如何给予他们更为切实有效的支持是新老“鲁军”众望所归的事情。
因此,“另类”鲁军的突起不可忽视,她是活跃在山东文学及中财论坛上一支劲旅,“另类”鲁军的文学作品创作犹如雨后chūn笋,需要多方的呵护和激励才能更好地它们破土而出。活跃在中财论坛上的“另类”鲁军,从某种意义上来讲中财论坛为他们提供了这片耕作的“土地”,还需要他们去辛勤耕作,也给“另类”鲁军的文学创作创造了一个更加广阔的天地。
参考文章:
李树生《题材拓展与立意艺术——吴金良小小说创作论》
杨润勤《凝眸文坛“鲁军”》、《刘玉堂:醉心乡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