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四集:辩论真理(1 / 1)
等到精神知觉自性自然调和之后呢,就成为人,这绝不是谁故意的造作,这是物性的自然的所成,假如说另外能生出一种什么力量,那这个力量也是可以灭的力量。仔细想一想,自己的力量实在是不能依赖的。
为什么要说用自己的力量实在是不能依赖的,为什么要说用自己的力量可以启开解脱的大道呢?一个人若能做到,不违背祖宗之教,学习摩奴宝典,奉祀天神,不负这三点,就名为解脱。
古今圣贤所传承下来的解脱之法,除这个之外,再求其它的方法解脱,那不过枉然徒劳而不能得到什么结果啊,假使说到出家再回家,太子这也没有什么罪过。
你是知道的,过去庵婆梨王舍弃妻子眷属,在苦行林中修行很长时间,然后又再回国执政,罗摩王子弃国在山林中修苦行,一听到自己的国家有灾难,他又下山施行王化,像这种例子真的多得不胜枚举。
从古至今,很多国王一时入山修学学道,一时又返回国家施善法王政,到后世的我们,皆称他们为圣王。王是长夜明灯的光辉,是世间一时一刻所不能少的宝贝。所以太子,在这种情形之下,请你赶快回国继承王位,这绝不会有什么过失”。
这二位大臣呢,举出这世间种种的断灭断常,这些世俗的见解之后,好像说的头头是理,在我们世间人来讲,他说的也很有道理。
可是呢,我们真正的学习佛法之后,知道这一切都是断常见和断灭见,是不正见。当时的太子呢,丝毫不为他们的言说所动,始终抱着自己金刚的信念。
非常慈和安详的回答两位大臣说:“二位大臣啊,你们这些言论,只是世俗的见解,尤其你们对于未来有无的犹豫不定,这只不过是徒然增长自己的心而已,若是说到未来的有无,这些细小的问题,与我也没有什么关系。
在我觉得,只要有清净之智修行,自己必定能够明白这些道理,到底它是有还是无,世间黑白,一切都有理,像婆罗门这样的传承学习,我相信那是绝对不能够达到真实义的,我们的列祖列宗都在按照婆罗门的教导,又有哪一个人能够成就的呢?
最多是升天而已啊,所以我决定是不会去做这些事情,去学习这么摩奴宝典,奉祀天神的行为,我也老实的告诉你们,我对于那些迂远之论是不能够满足的,圣贤他们所说也决定是有他们的真伪。
我决定不要靠他们来建筑自己的信念,因为那如同盲人问路盲人,以盲引盲,会相牵入火坑的,所以我们很多的修行者都去学古圣先贤的苦行,学这些摩奴宝典,最终怎样呢?最多升天而已,照样六道轮回。
所以我要去寻求真理,我不希望以古人的思想向这些黑黝黝的黑暗当中以盲人来导路的话,那说明道路前面会发生什么情形,这人人都能够想到,以盲引盲,绝对是会堕落到深坑当中啊,这是智者所不能为的事情,我也决定是不去干这些事情。
据你所说的,清净与不清净到底这个世间什么是清净,什么是不净,可以说到今天还是个谜,如果说这个将是世间所不许可的,但是我呢,仍然愿意很艰苦地努力修学这个清净之行,我决定是不会改变。
你们听那些婆罗门所说没有一个能说出决定不变的真理,真实的话,在我现在,现世都觉得以平等的心就可以离开这些过患,智者不说过言和谎言的,至于说你说的那些庵婆梨王、罗摩王子等他们起初舍国修行,后来又返国又再沉溺五欲六尘的生活,我不敢苟同,在我看来,这实在是极卑劣的行为。
既然出离火宅,又进入火宅之中,那绝不是我要学习的正法,除非达到究竟的解脱之后再回入世间来救度众生,那是可以的,所以没有获得究竟解脱之前,去学这些古代的王子,修行一段时间再回家,是不可取的。
所以我悉达多现在可以老实的告诉你们,关于我的决心,日月可以堕毁在地上,雪山的顶上可以成海,而我金刚的信念到永劫都不会变易,假如我要退堕道心,还不如把此身投入烈火中化为灰烬我既然出家就绝对是不会做出反复不定的事情来,是绝对性不会随你们回去,所以呢,我心意已决,请二位大臣不要再说什么了,再说什么也无济于事。
还是早早的回去,劝告我的父王,让他好好的在家里治理好国家,爱护人民,等着期待我将来修学成就获得真理之后,我悉达多就会回转家乡,在和你们真正的团聚,那时候把这个真理普告于天下众生。
那时候呢,才能够永远相聚在一起,永远的不分离,获得永恒的安乐啊。所以,二位大臣,如实回去禀告我的父王吧,我不成道果,绝不还家”。
太子说到这里,说出了他的志愿和决心之后呢,二位大臣见到太子如此坚决,再没有什么话可说,他们领着所有的王师拜服在太子的面前,顶礼之后呢,辞退而返,他们也不敢快速的返回京城,只好慢慢的徘徊在途中。
他们深深的为太子所感动,恭敬得五体投地,因此他们就毅然的选出五个人来陪同太子一起修行。选出的这五个人呢,就是憍陈如尊者,陈舍婆誓尊者,摩难跋提尊者,十力迦叶和摩男俱利这五个人,也就是太子初成道之时,所度化的五比丘,这五个人呢,陪伴着太子一起去修道。
接下来我们再看看太子在修道的过程当中,又是怎样的修行。太子等二位大臣告别回家之后呢,自己渡过恒河,经过灵鹫山,进入到摩羯陀国的首都王舍城当中。
这时候呢,已经离开了自己的国家,到了别的国家当中,王舍城的人民呢,见到太子的相貌和风度都不觉得恭敬和佩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