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一章:他的希望(一)(2 / 2)
高三年级教室位于教学楼最高层,如此一来,同学们除了放学,在校期间几乎没有了下楼的理由。若乔觉得整个高三变成了饲养场,他们作为某种“作物”,唯一的使命就是拼命摄入“应试饲料”,好好长分数的“膘”,直到某个约定的日子,被学校集体“交货”。
本以为熬过炎热的夏日,秋天伴着雅致的爵士乐能够缓解若乔的疲惫与倦怠。然而,开学后的两次“车轮战”考试,若乔的成绩依然不上不下,她对于学习热情也并没有因为季节变化而有所改观。相比于爵士乐描绘的那个繁华锦绣年代,若乔愈发觉得自己的人生干瘪苍白,她不禁深深质疑:应付高考?难道这就是我青春年华的正确打开方式吗?都说十八岁是人生最好的年纪——谁说的若乔已找不到出处——这样的十八岁好在哪里?
若乔想到初中看过的小说《飘》,女主角斯嘉丽在18岁时已经在时代与命运所迫下承担起了保护家人、重建家园的重担,也遇到了自己的真命天子巴特勒——衣食无忧的若乔在升学的压力下竟然羡慕起斯嘉丽那飘摇在战火中的18岁——就算时局动荡、朝不保夕,就算要日复一日地艰苦劳作,但至少斯嘉丽心有所系,能够坚定地看着自己人生的远方。但对于沈若乔而言,18岁,身体上的难言痛处构成了她眼前迷雾般的晦暗,她身体沉重、意志零散、心智低迷——她的人生,在秋高气爽的和平年代,失去了根基。
早读课上,若乔睡眼惺忪。高楼层教室的临窗座位享受着独特的景观优势。秋天的阳光把空气都染成了金色,教学楼前广场上,行道树叶不知是季节更替下的自然变色还是被这暖阳氤氲着,也泛出了淡淡的金。校园安静祥和,教室里热闹非凡。若乔在纷纷扰扰的英语、汉语朗读声中专注地走着神。她时而看着窗外,时而看看周围——同桌许楠在默写英语范文,前桌的付青青在温习背诵《过秦论》,付青青旁边是黑黑瘦瘦、闷头闷脑做着物理题的刘伶俐。
刘伶俐来自宜田市下属的乡镇,父母在南方沿海城市打工,弟弟读初一。她原本住校,到了高三,奶奶从乡下老家搬来宜田市区,在七中附近小区租了一间地下室,照顾姐弟俩生活起居。
若乔记得第一次见到刘伶俐是刚入学交学费的时候。那日她拿出一本厚厚的中考数学复习手册,一页页地翻着,每隔几页就会出现一张夹在两页之间的粉红色一百元人民币。她小心地将一张张钞票从书里拿出来,似乎在数着,拿完了把钞票揣进口袋里,又把复习手册从头到尾翻了一遍,放下手册再从口袋里把钞票拿出来数一遍,最后交给班主任柏老师。
刘伶俐在班里很少说话,不过因为和沈若乔座位近,经常找她借英语笔记。她几乎不参加体育活动,也似乎没什么兴趣爱好,校服洗的很干净,桌面上书本文具也摆得很整齐。刘伶俐学习非常认真,成绩不错,就是英语有些吃力。若乔长期观察下来发现,与自己相比,刘伶俐的读书成本低得多——她没有定期买双运动鞋的喜好,不需要小零食来放松紧张的大脑,更无心通过mp3、mp4来获得片刻的娱乐体验;刘伶俐做题经常用铅笔,一是因为笔迹可以擦掉重新再做,而是铅笔芯用起来比碳墨水笔芯省钱多了。
刘伶俐并不是最困难的学生,她有勤劳慈爱的奶奶,有和她一样懂事刻苦的弟弟,她的父母虽然不在身边,却按时给家里寄生活费。日子虽然不算宽裕,却也稳稳当当、有所指望。而在宜田七中,比刘伶俐更拮据的大有人在。
若乔正看着前排出神,在教室外接了个电话的班主任柏常青走进教室,脚步有些迟疑,神色不同往日的严肃,多了一丝悲沉。若乔心中一紧——她从未见过柏常青这般凝重,到底出了什么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