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县城沦陷(2 / 2)
在邯郸城的南街,有一所邯郸乡村师范学校。其前身是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金永在邯郸任知县时,从例税车马支差费中拿出一半充作教育经费,并从教育经费中抽出5000吊钱新办的一所师范学堂演变而来的。这所乡村师范学校招收的大都是农家子弟,每年约招学生百余人,总计在校学生400余人。毕业后大都分到全县各小学任教。在此次的日机大轰炸中,邯郸乡师虽没被日机炸毁,幸免于难,但学校窗户上的玻璃全部被震碎,一片狼籍。因学校几天前得到日军来犯的消息,被迫停课,让学生全部回家躲避战乱,仅留下了学校的正副校长和几名年壮的员工在学校值守,所以并无人员伤亡。
学校的校长姓王,河南安阳人,五十多岁,高瘦的个子,宽宽的额头,戴一浅黄色边框的近视镜,除了夏日,一袭长袍裹身,常爱讲一口安阳味的普通话,心性耿直厚道,不近烟酒,生活俭朴,知识丰厚渊博,对学生关爱有加,搞了大半辈子教育工作,是一位传统的典型知识分子学校领导人。副校长高明,武安县伯延镇高家庄人,36岁,正值青壮年时期,浓黑的眉毛,高高的鼻梁,一双眸子闪闪发亮,留着一头短而直的密发,一年四季爱穿蒜辫子扣的衣裳,这是武安农村人自做衣服的标志。高明待人接物落落大方,性格开朗率直,做事周至仔细,不留纰漏。是王校长十分信得过的得力助手,也是一对配合默契的好搭档。
高明的公开身份是邯郸乡村师范学校的副校长,其实他的真实身份是中共邯郸乡村师范学校党支部书记。他是中共直南特委于1936年迁驻邯郸城里后,发展第一批党员后被任命的第一批基层党支部负责人之一。
高明虽然担任乡村师范学校党支部书记时间不长,但他在做好副校长工作的基础上,废寝忘食、枵腹从公地做着他的地下党支部书记工作。他常常以辅导学生作业和了解学生家庭疾苦为名,在进步学生中积极宣传马列主义,系统介绍“十月革命”。在他的循循善诱和精心培养下,一批胸怀大志有远大抱负的进步学生纷纷向党组织靠拢。经过他的一次次考察和鉴定,并报上级批准,他先后秘密发展了六名在校学生入党。这六名党员分别是三年级学生李轩、季雪莹(女)、马刚、郑一江和二年级学生刘金星、姚木兰(女)。因王校长是一位有强烈爱国心和正义感的老校长,加上高明与他所处的关系融洽和谐,所以老校长对高明的秘密工作总是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在沉默中默认了。革命的火种在邯郸乡村师范学校点燃。
面对风云突变的时局,高明按照上级党组织的指示,于日机轰炸邯郸的前两日,紧急召开党支部秘密会议。他用严肃的目光扫视了一下大家说:“同学们,同志们,现在日本鬼子很快就要打到邯郸来,不准备抵抗的国民党肯定守不住邯郸城。所以,为了保存革命火种,上级决定你们六名学生党员从今日起,全部转入地下秘密活动。并要回到自己的家乡,发动乡邻,组织群众,开展抗日斗争。”他压低嗓音但十分坚定地接着说:“带领群众开展抗日斗争是我们共产党人目前的中心任务。估计抗日斗争是一长期的艰巨任务,希望大家要有充分的思想准备,你们都是入党时间不长的年青党员,要在抗日斗争中磨砺自己,考验自己,要不畏艰险,不怕流血牺牲,为党、为人民、为中华民族勇往直前,直至奉献出自己的一切。”
“大家能不能做到!”高明在结束讲话时情绪激昂地向大家鼓动且带有号召性地提问了一句。
“能!能!能!”大家异口同声十分坚定地向老师表示着各自的信心与信念。
“好,我与大家共勉。让我们投笔从戎,在杀鬼子的道路上奋勇前进!”高明一句带有战斗动员的话语结束了这次简短而特殊的会议。
大家相互紧紧握手,并相拥相泣,都有千言万语要向对方倾诉,但学校不能久留,大家只能说了些相互保重与勇敢杀敌的话,依依不舍地离开了恩深似海的高明老师和引导自己走上神圣革命道路的高明书记。告别了并肩战斗的同学、同志,离别了亲爱的母校。向各自的家乡奔去。高明依然以公开的副校长身份留在学校,做着他明、暗双重身份的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