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十章 石家村(2 / 2)
“很好,我们先把村里人的后事料理了,然后听我指挥。”看到士气可用,石坚也不再纠结,以有着宗亲血缘的石家村人做核心,组织一路抗金义军显然比上梁山式拉队伍更靠谱。
在石坚的提议下,众人没有再将村里遇难者往各自家的坟堆去下葬,而是选了一块族田统一下葬。
虽然去繁就简,但重视葬礼的村民还是花费了两天的时间才将所有人下葬到石家村“公墓”,并且理清楚了每个死者的位置,方便以后迁坟。
办完这些后事,石坚看着眼前一百多个,四五个村聚集着的年轻人满意的点点头。
“贼人势大,官军不敌,我们也不能鲁莽的上前送死,我只能先选一些精兵强将。被我选上的,就和我一起杀敌,不死不休。没有选上的,按照我的要求,照顾好老弱病残。大家都沾亲带故,这个时候要顾全大局,抱成团,努力活下来。”石坚说完,就开始挑人。
挑人的标准很简单,年轻力壮,身体健全,无有残疾。
一百多个人,石坚真正满意的不到三分之一,但他还是留下了六十人,其余的人被他安排到三十里外的山里“安营扎寨”,将老弱病残,各村里的粮食财富也集中到易守难攻的山里面去,以此躲避金兵的再次扫荡。
然后,石坚带着这些从未有过军事训练,上过战场的年轻人开始了他的拉练式练兵模式。
将者,三军之司命也!身上维系着百十多个人的性命,背后是一百多个家庭的期望,石坚开启了他在任务世界艰苦奋斗的创业历程。
河北路、河南路大部分是平原地区,如果没有河流阻挡,金兵的骑兵军团就可以横冲直闯,如入无人之境。
大宋的普通禁军、厢军已经被打成了惊弓之鸟,真正能有战力的唯有禁军中的西军。如府州折家军、麟州杨家将、清涧城钟家军,因为长期对西夏的战争,还有着相对强悍的战斗力。
只是西军均为山地军,平原作战,面对金辽的骑兵军团的大平原作战并不适应。
况且,但根据石坚掌握的历史,大宋朝廷以文制武,对军队的调动、战略战术的指手画脚,到了令人发指的程度。对金国的战争,无论战略还是战术,大宋朝廷都做出了极其愚蠢的选择,这才有了靖康之耻。
历史细节或许有所变化,但历史大势不会有什么扭转,根本不必期待官军有什么作为,甚至还要避免官军的乱军、溃军祸害乡民。
自力更生、艰苦创业,靠人不如靠己,这是石坚一开始就给自己定下的情醒明白的策略。
纸上谈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看多了穿越小说,以为读两句诗书,就能让人纳头便拜,结交王孙权贵,醒掌天下权,醉卧美人膝……大都不过是黄粱一梦。
石坚很快发现,他们遭遇的第一个问题就是粮食短缺。
金兵纵兵劫掠,所过之处,鸡犬不留,村子里老百姓的点点积蓄,都被金兵和他们麾下的汉儿抢得一干二净。除了地不要,金兵可谓把眼前所能看到的一切抢走,和后世日寇的三光政策并无太大区别。
石家村藏下来的粮食可以勉强供活下来的人活到十月份秋收,但对于石坚的“义军”则是杯水车薪了。
民以食为天!兵马未动,粮草先行。都充分说明了粮食是军心、民心稳定的根本。
石坚食量大,吃得多,在这肉食匮乏的地方,省着点吃也是一个人顶三五个人。粮食不够吃,他不得不从口中节约点口粮,保证大家伙都能吃得上粮食。
要想高强度训练,就必须让所有人吃好、吃饱!石坚无奈的发现,豫州人喜欢说的“吃了吗?”,成了他不得不面对的现实。
这对于从未有过吃不饱穿不暖经历的石坚而言,还真是一道考验。
<!--17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