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7章 天子有难 卧龙出声(1 / 1)
第247章天子有难卧龙出声 虽然已经是深夜,但是各位大臣好似早就预料到刘备会召集他们一般,所以在刘备的召集下,各位大臣很快就聚集到刘备的寝殿中。 因为不是正经的朝会,所以在各位大臣到来后,刘备让各位大臣在寝殿中各自找一处坐席坐下。 今夜刘备召集来的大臣并不多,都是在忠诚上或者智谋上值得他信任的人。 丞相诸葛亮、尚书令刘巴、侍中黄权、益州治中从事杨洪等。 在这些大臣坐下后,刘备便开口询问道: “今朕践祚,消息不过半月便可传达江东。” “诸卿以为,孤当如何封赏孙权?” 当刘备问出自己的疑问后,他便看着在场的大臣们,希望他们能给出一个解决方案。 而几位大臣在得知刘备的疑问后,他们便开始思考起来。 在之前刘备为汉中王时,虽然说身份上与孙权已经有所差距,但是本质上来讲二人都是汉臣。 所以在公安一战后,刘备与孙权再度成为盟友的关系,于情于理都说的过去。 孙权心中亦不会觉得太过委屈。 但是如今刘备践祚称帝,成为了汉家新的天子。 天子是这世间的至尊,而孙权本来的名位不过骠骑将军,从名义上来说刘备现在是孙权的君,这样的身份差距两方就不适合成为盟友了。 至少表面上两方的关系,不能以盟友的形式存在。 这是大义名分的问题,丝毫马虎不得。 但是从实际上来讲,孙权又是割据一方的诸侯,他在江东政由己出,所以一旦他得知刘备称帝的消息,心中不满是肯定的。 当初孙权之所以会偷袭荆州,有个重要的原因是刘备成为汉中王,在身份上高了孙权一截,让他心中产生不满。 现在刘备的身份可是不止高了他一截。 而且按照今日刘备封赏诸将的结果,孙权原来的大汉骠骑将军都被刘备给了马超。 依照孙权的性格,他心里能痛快才怪了。 目前大汉所面临的局势是,北有死敌逆魏,东有态度可能会转变的“汉臣”孙权。 其中逆魏是大汉的国仇家恨,两者之间的关系自然没有转圜的余地。 而大汉一旦重续汉统,将来第一件要做的事,肯定就是北伐。 唯有将北伐逆魏定为今汉的国策,才能进一步强化今汉的正统性。 所以刘备问诸位大臣的是,他该如何封赏孙权。 刘备的问话足以体现出他对孙权的态度,那便是优先以安抚为主。 历史上刘备称帝后第一件事,便是率军东征,那是因为关羽的死让他失去理智,无论各位大臣怎么劝谏都没用。 现在关羽活的好好的,荆州也没有失去,所以刘备的大局观还是存在的。 而刘备的看法,亦正是目前大汉朝廷中大多数大臣的看法。 在刘备发出询问后,益州治中从事杨洪对着刘备拱手进言道: “依臣之见,不如加封孙权为大司马。” 当杨洪的建议说出来后,在场众臣的脸上浮现同意的神色并不多。 这是因为大司马的官职,过于高了。 在先秦之时,就有大司马这一武官的称呼。 如黄帝时大司马容光,西周大司马姜子牙,齐国大司马田穰苴。 从这可见,早在先秦时期大司马便是等级非常高的武官称呼。 后秦始皇统一天下后,在中央政府中设立太尉,不置大司马。 汉承秦制,西汉早期在中央朝廷以太尉执掌大司马的职务。 后孝武帝刘彻于建元二年罢太尉,元狩四年始置大司马,以大将军卫青、骠骑将军霍去病功多,特加号大司马,以冠将军之号。 但那时的大司马只是加官,并无具体的印绶俸禄。 孝昭帝时,霍光用“大司马大将军领尚书事”的名义当政,形成“政事一决大将军光”的局面。 孝成帝即位后,王凤为大司马大将军辅政,“政事大小皆自凤出,天子曾不一举手” 自那时候起,凡是加官大司马的大臣,都自然拥有辅政之权,甚至有时在权力上与天子并无二般。 东汉建立后,东汉官制基本沿袭了西汉末年的官制,大司马为三公之首,掌管军事。 光武帝刘秀以大将军吴汉为大司马,以杜茂为大将军。 很明显,这时候大司马已经不是加官称号,而是一个位次,权力都在大将军之上的具体官职。 后来刘秀感觉到大司马的权柄过重,甚至可以威胁到天子的权力,所以在吴汉死后,刘秀将大司马改为太尉。 到东汉末年时,三公已成为虚职,在三公之外另设大司马,大司马位在三公、太傅、大将军之上。 如果说大将军是人臣巅峰的话,那么大司马的尊贵与职权甚至已经超脱人臣的范畴,可以与天子相比拟了。 如前任大司马刘虞。 当初刘虞在担任大司马后,袁绍甚至有想过拥立刘虞为新天子,可见大司马在汉朝臣民心中的地位。 现今的天子刘备,在称汉中王时亦称大司马,由此可见大司马的地位等同王爵。 大司马与大将军相比,除了地位上有所差别外,权力上也有很大的不同。 大将军是身为人臣武官之巅峰不错,但他的军权大多是掌握着中央的军队。 若是大将军出镇一方时,那么大将军的统兵职权,还需要天子的具体任命。 例如东汉大将军窦宪,例如今汉大将军关羽,刘备特意在诏书中言明他持节都督东方诸军事。 但是大司马不同,一旦有人臣成为大司马,那么名义上全国范围内的兵权都是他可以调动的。 什么开府治事,什么持节,对大司马来说,都是次要的权力。 两汉以来担任过大司马的人,卫霍暂且不说,霍光与王莽二人担任大司马时,那是可以直接废立天子的! 其实杨洪建议刘备册封孙权为大司马,也是目前形势下他认为的最优解。 封赏无非从三方面着手,官职、爵位、实际职权。 孙权实际上就是割据江东的一地诸侯,他的实际职权根本无须封赏。 而在此之前,孙权的官职是骠骑将军、南昌侯。 所以刘备若想封赏孙权,只能往这两方面入手。 而既然是封赏,那么肯定是要将孙权的官职往上提升的。 按大汉军制,骠骑将军往上便是大将军、大司马。 至于孙权的爵位南昌侯,已经是县侯,县侯往上就是公、王的爵位。 按汉太祖的白马盟誓,王爵是不可能封给孙权的。 至于公爵本来是个很好的折中方案。 但是有着王莽与曹操这两个榜样在,公爵也已经成为篡逆之臣的标配,所以公爵也不能封给孙权。 在这样的情况下,杨洪认为唯有将大司马封给孙权,才能让他满意安抚住他。 只是因为大司马一职的特殊性与重要性,所以诸葛亮是不可能同意让孙权成为今汉第一任大司马的。 旁的不说,要是被关羽知道孙权成为大司马,他肯定第一个表示不服。 在杨洪建言过后,诸葛亮马上出拜言道:“孙权本为外戚,若又加封大司马一职,将来名义上谁人可制?” 诸葛亮这句话一针见血,直接就让孙权的大司马变成不可能。 孙权之妹孙夫人虽然已经逝世,但她毕竟原来曾经是刘备的正妻。 按两汉传统,判断是否是外戚的主要标准便是,家族中是否有女子当过天子的正妻。 纵算这位天子的正妻已然死亡或者没有留下子嗣成为新任天子,但女子所在家族的外戚身份并不会改变。 例如东汉大将军梁冀,或如现在的东海糜氏。 虽然糜夫人已然不在,但是在众臣的心目中,东海糜氏依然是实打实的外戚家族。 外戚这层身份,本来就在两汉的政治之中有着特殊的意义。 若让孙权以外戚的身份再进封大司马,正如诸葛亮所言,刘备在世还好,若是将来刘备不在了,那么孙权在名义上便是第一辅政大臣。 再加上他实际上是割据一方的诸侯,到时候刚刚建立的大汉可能会引发一场巨大的内乱。 现在刘备不再是汉中王了,若是以前刘备以汉中王的身份上表孙权为大司马倒没什么。 反正上表的正统性本来就有待商榷。 但现在刘备是今汉的开国之君,他每下达的每一道诏令都在今汉中有着神圣性。 所以防患于未然,诸葛亮是不会赞同狼子野心的孙权,成为今汉的第一任大司马的。 在听完诸葛亮的建言后,刘备点点头,他开口说道:“丞相言之有理。” 刘备的这句话,等于否决了杨洪的提议。 在否决杨洪的提议之后,刘备看向诸葛亮,他问诸葛亮道:“丞相有何建议。” 诸葛亮在为刘备总理政务之前,他本来的身份便是刘备的首席谋臣。 只是后来随着刘备势力的逐渐扩大,再加上越来越多的谋臣加入刘备的势力中,所以诸葛亮的职责才渐渐往大管家的方向转变。 但这并不代表诸葛亮只会处理政务,他几乎是无所不通。 面对刘备的询问,诸葛亮对着刘备一拜而后自信地言道: “汉有两祖,至今历朝四百余年,大汉名号早已名震寰宇,威震海内。 今陛下西南践祚,上合天地,下应民心,此百废待兴之时也。 孙权为人有雄才,又割据江东,公安一战虽令其元气大伤,然实力依然不可小觑。 孙权故乃汉骠骑将军南昌侯耳,官轻势卑,人臣之属。 今陛下若欲要封赏孙权,可进其将军号为太尉,太尉者三公之首,足以彰其地位。 而于爵禄一项,不可封其为公王。夫公王位,去天子一阶耳,其礼秩服御相乱也。 彼若为侯,江南士民与其未有君臣之义也。陛下若为封赏而过分崇其位号,定其君臣,是为虎傅翼也。 因此陛下可仿照高祖旧例,封孙权为九江侯,享数万户食邑,如此足矣!” 听完刘备的建言后,刘备的脸上流露出笑容。 诸葛亮的两个建议都完美解决了他的疑虑。 在两汉的政治传统中,有一点很重要的标准,那便是要有故事可依。 这个是什么意思呢? 那便是无论是天子还是大臣做事,都要从历史上找到事例,来为他所做的事做理论依据。 三公之位虽然很是尊崇,若单单以孙权个人在士林中的名望来说,肯定是够不上三公的。 但是他的实力足够。 两汉历史上,多的是大臣以三公之名位领兵出出征的故事。 只要进封孙权为太尉,那么从名义上看孙权就如历史上那些,以三公之尊为汉天子征讨四方的将军一样。 这样的印象一旦形成,不仅是在世人心中孙权身为汉臣的身份不会改变,更会加强江东一地臣民对汉朝的归属感。 而太尉之位肯定是在骠骑将军之上,所以拜孙权为太尉,对他来说当然是大大的恩赏。 太尉虽地位高,但是却只是虚职而已。 所以是很适合册封给孙权这样既有实力,又有野心的诸侯的。 至于对孙权的爵位封赏,那更是恰到好处。 虽然自东汉以来,哪怕是县侯的封邑,大部分情况下最多也不过一县。 但是在西汉时,县侯的封邑是可以有数万户,连续囊括几县的。 当初刘邦虽然严令异姓大臣不得封王,但是对于侯爵他却没有限制,只要皇帝喜欢,怎么封都行。 侯爵哪怕有食邑再多,都不能参与所属地的治理,所以无法在名义上形成对所属地内臣民的控制。 而原先孙权的南昌侯食邑并不多,刘备给孙权增加数万户食邑,当然是大大的封赏了。 最重要的是,诸葛亮建议刘备给孙权的侯爵封号是九江侯。 九江是原来淮南一地的旧称,但是现在淮南是在曹魏的手中。 所以孙权要想真正得到九江的数万户食邑,只能死磕合肥,将淮南打下来。 这样一来,只要孙权接受刘备对他的封赏,那么他接下来的军事行动,于情于理都是朝着淮南猛攻。 那里可是他的食邑呢。 诸葛亮建议的对孙权的封赏,既能恰到好处,体现刘备的正统性,又能达到令孙权继续攻打合肥的效用,分担一部分曹魏的兵力,可谓是一举两得。 刘备用充满欣赏的目光看向诸葛亮。 孔明依然是那个孔明,只要他有所疑难,问他总是没错。 在场的大臣亦对诸葛亮的建议感到惊叹。 一件本来觉得颇为棘手的事,在诸葛亮的三言两语下,就轻描淡写的化解了。 只是在座的侍中黄权却产生一个疑虑,他开口问诸葛亮: “可若是孙权不接受陛下的封赏呢?” 黄权的这个疑问,让众人顿时反应过来。 是呀,刚才说的都是孙权接受刘备封赏后的好处,但若是孙权不接受刘备的封赏呢? 面对黄权的这个疑问,诸葛亮嘴角流露出一丝笑意言道: “公安一战后,江东士民皆有惧冠军心,曹仁之头可用也。” 当诸葛亮说出这句话后,在场的众人脸上齐齐露出笑容。 再无半分疑虑。 在场的大臣纷纷对着诸葛亮拜服道:“丞相高见。” 听着各位大臣对诸葛亮的赞誉,刘备在心里笑道: 能不高见么,他可是卧龙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