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章、放山(1 / 2)
长白山山山相接,岭岭不断,树大林密,草高篙密,大山深处常有野兽出没,人迹罕至。而这里每年开‘春’一直到霜降以前这段时间,深山老林里经常有拉帮结伙组成的“参帮”,在深山里穿梭,专走林密草深的险路,寻找人参。
人参为第三纪孑遗植物,也是珍贵的中‘药’材,是“东北三宝”之一,历史悠久。别名又称为人衔、鬼盖、神草、土‘精’等。人为栽培的为“园参”,野生的为“山参”。多生长于昼夜温差小的海拔500~1100米山地缓坡或斜坡地的针阔魂‘交’林或杂木林中,通常3年开‘花’,5~6年结果,被称为“百草之王”。
在大山里找人参,非常艰苦,凶险莫测,收获也没有定数。上山采参叫做“放山”,放山人结伙叫“拉帮”。拉帮放山,一般都是想放山的人去找领过参帮的“把头”,要入帮,村里没有,就到外村去入帮。
做过“把头”的,在附近十里八村都小有名气,到了季节,自然很多人登‘门’拜访,请入帮。而拉帮也有一套特定的规矩,最基本的就是对想入帮的人是不能拒绝的,就算是“初把”,也就是生瓜蛋子也不能拒绝,只要人家有意入帮,把头就得照单全收。
参帮放山季节‘性’很强,每年谷雨以后到白‘露’这个阶段去放山。白‘露’扣秤封盘,山货庄就不再收人参了,参帮也就自然散了。老羊倌深知这里面的道道,这才费尽心机要和那汉子回他们村,实际上也是想见见把头,探探风声,项公舞剑,意在沛公。
识别人参的好坏优劣,主要看五部分,分别是芦、艼、体、纹、须,也称为“五形”。
“芦”即“芦头”,是人参脑袋顶上的那部分细长的根茎。每年秋季,地面以上的茎叶脱落,在根茎上留下一个茎痕,俗称“芦碗”,“芦碗”越多,说明参龄越长,也是鉴别参龄长短的主要标志。人们常说“一个芦碗一年参”的说法,虽然不是很准备,但是也差不多少。
“艼”是芦头上长出的支根,中间粗,两头细,像是枣核状,俗称“枣核艼”。芦头根部生出的艼,称为“护脖艼”;两个艼对生于芦头的两侧,称为“掐脖艼”;艼和芦统称为“艼帽”。
“体”指的是人参的主根,也就是形体。
“纹”是参体的肩部那些紧密连贯、排列有序、深陷细密的环状横纹,也称为“肩纹”。生长年限越久,横纹数目越多,也就越紧密;生长年限较短,横纹则又浅又稀。
“须”是参体上生长的那些细长的须根,须根上面有很多小米粒大小的疙瘩,称为“珍珠点”。
吃山货这碗饭的,鉴别人参都有他们各自的一套标准,讲究“芦碗紧密互生,圆膀圆芦核钉;紧皮细纹疙瘩体,须似皮条长又清”。五形俱佳者即为极品参。不过事实上,并不是所有的参都是五形俱佳,只拥有五形当中的几个形的,也算得上是一支好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