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3章 山间起别墅(1 / 2)
薛蟠修的这条运煤专线铁路,之所以称作简易铁路,最大的原因,是运输的动力,不是后世的内燃机火车头,而是依然采用的马匹牵引。
蒸汽机的原理,薛蟠也略有所知,不过让他造出来,他却没有这样动手的本事。
实际上,偌大的华夏,不缺能造出蒸汽机的能工巧匠,薛蟠此前就把蒸汽机的原理图,交给了工部辖下的工匠,他们已经彷制出了模型。
可是从模型想要转到实际运用,还有相当长的路要走。
不过,薛蟠也不着急,只要他现在播下火种,工业革命总有一天,能在华夏大地上形成燎原之势的。
马拉铁路的运力,当然比不过内燃机火车头,但是却已经远胜之前的运输方式了,足堪煤炭提举司使用。
薛蟠修筑铁路的奏折,递到内阁之后,并没有引起永昭帝和内阁诸臣的重视,因为铁路呈现出来的运力提升,在去年冬天的冰道上,已经有所呈现了。
现在永昭帝和内阁诸臣看来,这条所谓的铁路,不过是把只能在北方冬季使用的冰道,改造成可以常年使用了,不足为奇。
更重要的是,在薛蟠看来,这条简易铁路一公里两千两,一里路一千两银子的造价,已经相当低廉了,但是永昭帝和内阁诸臣却不这样看。
冬季的冰道,修筑几乎没有成本,推广起来不存在任何困难。
而铁路,修筑西山煤矿到京城广安门,区区八十里路,就用了八万两银子,要是从京城到扬州两千里路,岂不是要用两百万两银子?
朝廷哪有这么多银子?
所以,铁路想要在刘汉帝国疆域内推广,绝不是一时半刻能够完成的事情,可能要到薛蟠坐上内阁首辅那个位置,才有能力推动此事。
不过,从通州码头到京城外城广渠门,只有六十来里的路程,这条漕运专线铁路,却可以修起来。
薛蟠联合林如海、贾政联合上奏,请下了旨意,此事由工部郎中贾政全权负责,修路所需由户部右侍郎林如海筹措,林如海刚刚到任,哪里有筹措工程银子的本事,还是要由薛蟠代为解决。
薛蟠便代表煤务提举司,与贾政立下合约,修筑铁路的所需,可以从煤务提举司支用。不过要以这条铁路后续三年的运营所得偿还。
贾政哪里能知道,铁路修成之后,每年的运营所得能有多少,一口应承下来。
林如海便作为上官,担当这份合约的见证。
薛蟠、林如海、贾政三人,虽然私人关系亲近,沾亲带故,但是在这桩公务上,却都秉持着公事公办的原则,没有徇私。
薛蟠处理完崇文门税关衙门和煤务提举司的公务,又花了两天的时间,处理薛家商号积攒的事务。
薛家商号辖下的各个铺子,虽然都被薛蟠交给姐妹们代管,账目的情况,不需要他费心,但是有一些经营策略方面的事务,却还是要由他来制定、认可。
妹妹们久在闺中,核算账目到还行,要说制定店铺的发展方向,经营策略,就实在为难她们了。
薛蟠也没有让妹妹们一夜之间,就成长成为商界女强人的意思,能力是需要慢慢培养的。
经过调整,薛家商号原本的两大财源——蜂窝煤业务,被分割派发给了雇佣的灾民,薛家商号如今只承担一个业务指导的名义,不再涉及具体经营,盈利自然也被分配了出去。
玻璃产业,薛家商号如今只负责玻璃窗、玻璃镜的生产,销售事务,则在王家之外,还拉到史家、冯紫英冯家、卫若兰卫家、陈也俊陈家,一起加入进来,分润利益,承担压力。
王家、史家、冯家、卫家、陈家,现在虽然都不算是京城的一流权贵豪门,但也各有底蕴,联合起来,也是一股不小的势力,轻易不会再被人拿捏了。
薛家的玻璃工坊,作为生产商,只赚取应得的利润,把玻璃产业一半的利益,都分润了出去,总算没有之前那么显眼了。
闷声发大财,在薛蟠尚未能自立门户之外,才是最适合薛家商号发展的策略。
至于薛家商号原有的产业,现在在薛家商号中,盈利占比,已经十分低微。
就连成为的砖厂,不显山不露水的,每个月的盈利,也远在粮铺、布店、书铺、茶铺、木材铺之上。
而京城入夏之后,薛家商号又推出了一项新业务——卖冰!
去年冬天,为了尽可能多的安置灾民,薛蟠命人开设了一个采冰、制冰厂,设置了几座巨大的冰窖,储藏了大量的冰块。
京城所处的地理位置,正是冬冷夏热的所在,冬天气温能低到零下二三十度,滴水成冰;夏天又能热到三四十度,尤其是内城,被四面城墙团团围住,密不透风,更显燥热。
在这样的天气里,房中若是能有一块冰砖降温,再吃上一碗冰粥,堪称神仙享受了。
薛蟠回京的时候,七月下旬,京城盛夏其实已经过去了,只剩下秋老虎的余威,没有赶上天气最热的时候。
可以说,京城在永昭四年的这个夏天,因为薛家商号推出的大批冰块,上至达官贵人,下至平头百姓,都好过了许多。
实际上,这个时代的达官贵族,也有冬季储冰,以供夏季使用的习惯,只是往往都是自用,没有想过把它发展成一项产业。
因为冬季采冰、制冰,虽然花费不多,但是想要建设足够大的储冰场,却花费不菲。
只有有蜂窝煤、玻璃这两项日进斗金的大产业支撑的薛家商号,才有这份闲钱,置办储藏空间足有数十万立方米的庞大储冰场。
当然了,卖冰产业,也让薛家商号,在这个夏天,大赚了一笔。
毕竟独门生意好做嘛。
到明年夏天,薛家商号就不可能再是独门生意,必定会有其他商家,跟风从事这项产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