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启小说为什么不更了(1 / 2)
1、中国古代神话的价值和文学价值谁知道呀!!!!!!!
神话的产生及其价值
神话产生于生产力极为低下的远古蒙昧时期。在那个时期,人类的意识开始发展,但思维能力极为简单,面对林林总总的天地万物和变化多端的自然现象,人们感到神奇莫测,不能理解。诸如天地开辟、人类起源、日月运行、风云雷电等等问题和现象,都使人们迷惑惊异。自然界的无穷威力甚至使人们恐惧不已。于是产生了对自然力量的崇拜,出现了冥冥之中有着支配自然力量的模糊观念。人们凭借自身狭隘的生活体验,通过想象和幻想,创造出人格化的神的形象;按照人们幼稚的思考,造作出神的故事,以解释自然现象,征服和支配自然力。这些故事在古代人民的口头代代流传,后世称之为神话。
神话不仅以特殊的方式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远古时代的人类生活及历史发展进程,而且展现了远古人民的心灵世界,为探索远古时代的历史奥秘透露了许多可贵的信息,也为了解远古人民的意识、情感、精神、意志和性格提供了不少形象的资料,具有不朽的认识价值。不仅如此,古代神话还以自身的瑰丽壮伟给人们以美妙的艺术享受,具有高度的审美价值。同时,古代神话还是文学史上浪漫主义的源头,为后世文学的发展提供了取之不竭的丰富营养,无愧为文学艺术的肥沃土壤。
2、《欲龙》txt全集下载
欲龙txt全集小说附件已上传到百度网盘,点击免费下载:
内容预览:
欲龙
作者:紫火赤焰
引言
更新时间2006-4-2822:55:00字数:
神州大地,山河秀丽,物产富饶,而且古老相传,自混沌初开以来,有无数洪荒时代的神器、异兽隐藏于世间,虽然经历悠悠岁月,却为人所不知。更有诸多奇人异士,经过长期习武,竟可以延年益寿,功力惊人,如同神魔一般。
自从经过那场惊天地泣鬼神的涿鹿大战,蚩尤率领的九黎族和少昊率领的东夷集团组成的联军被黄帝击败后,九黎族退出中原,少昊归顺黄帝,黄帝建立了华夏族部落联盟。
在那漫长而血腥的洪荒时代,造就了黄帝、唐尧、大禹等一个又一个如神明般伟大的英雄,直到后来,大禹登泰山封禅,铸九鼎,又在祭祀黄帝时悟出了人间最强大的力量——“华夏龙魂”的奥秘,凭借“华夏龙魂”凝聚整个华夏民族的力量,使华夏民族达到了空前的鼎盛时期。终于,大禹的儿子夏启在神州大地上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以华夏民族为主体的国家——夏朝。
但是好景不长,夏启的儿子太康即位不久,东夷集团的首领夷羿篡位,杀死太康及其弟弟中康,改国号为“有穷国”。但是夷羿沉迷射猎,不顾国政,把一切军国事务都交给他最信任的寒浞处理,而寒浞却极力结党营私,排除异己,暗中不断扩大自己的势力。
公元前1943年,寒浞发动政变,杀死了夷羿父子,而且霸占了夷羿的妃子纯狐。奸诈冷酷的寒浞为了高枕无忧,剿灭夏朝的残存势力,又杀害了中康的儿子夏相,但是,夏相的怀着身孕的妻子后缗却侥幸……
3、治水的大禹为什么没把自己的位子传给夏启呢?
但在尧舜禹时代的所谓禅让,肯定没有史书或者儒家记录中写的那么美好。
因为从尧到启的时间太短,短到不足以改变一种制度。
尧到舜再到禹期间经历了多少年,已经不可考,但这个时间绝不会太长。以那个时候的生存环境,人活到40岁就已经很难了。
《史记》中记载舜在位13年。因此从尧到大禹的时间不会超过40年,甚至更短。短短40年间改变人的观念、制度的基础,将人人认可的禅让变成家天下,这可能吗?
任何事情都不是突然发生的,它都有着规律可循。
就好比秦始皇一统六国,初步完成了君主专制的中央集权制,到了刘邦时期,刘邦却想玩共和了,这可能吗?
经济基础决定政权建筑。没有共和制的经济基础,哪怕刘邦是穿越来的,也完成不了共和制。所谓得人心就是你办的事,符合我的利益我才支持你。
短短几十年,启一个人的力量不足以改变社会结构。启能得到天下,必定在尧舜时代已经有了苗头。
大禹能将天子之位顺利传给儿子,肯定是出现了私有制萌芽。因为不仅仅启一个人想要家天下,跟随他的人都想获得更多的权力。
因为更多的权力能带来更多的财富。有了财富的人便有了私心,有了私心便想要获得更大的权力。这便是权力与利益的怪圈。
但是这里会有一个疑问,为何大禹能将位子传给自己的儿子,尧舜却不行呢?
《竹书》称昔尧德衰,为舜所囚也,尧是被舜给关起来了。若《竹书》记载的为真,那么尧自然失去了传递权力的机会。
但若从启的行为来看,舜囚禁尧不是不可能。
竹书的记载貌似更符合当时的历史环境,因为有了舜的行为,启的夺权便不会显得太突兀。否则启突然实行家天下,找不到源头啊。
若舜真的将尧囚禁了起来,那么舜肯定也会是有家天下的想法。但是天时却不在舜那里。
因为这时候全天下都在发水,各部落的生存环境很差。
生存问题才是人与政权的根本利益。
尧曾让大禹的父亲鲧治水,但是鲧治水不利。有的说尧将鲧杀掉了,有的则认为尧将鲧流放了。
《国语晋语八》:昔者鲧违帝命,殛之于羽山,化为黄能以入于羽渊。《左传》昭公七年云:昔尧殛鲧于羽山,其神化为黄能以入于羽渊。殛为诛,诛有诛杀的意思,也有责遣之的意思,也就是流放。
无论鲧究竟是被杀还是被流放,这都说明了尧已经有了绝对的权威,可以处置一个部落首领。
最初所谓的天子,不过是部落联盟的首领,他的地位不比其他部落首领高。有什么事情都是大家开会解决。首领可没有所谓的一票否决权。
这也是禅让制存在的基础:地位上的平等。
禅让制只有在部落联盟首领处于平等的地位下才能进行,但在尧时代已经有了高下之分,说明禅让制已经名存实亡了。
权力能带来利益。最初的部落联盟,大家的利益是均分的。现在首领有了更大的权力,便能帮自己的部落攫取更多的利益。部落长老们尝到了权力带来的好处,他们会甘心将手里权力交出去?将自己的利益分出去?
到了舜时期,洪水依然泛滥,他不得不将大禹派出去治水。这给了大禹趁机掌控权力的机会。
三国时期,诸葛亮不断北伐曹魏。而曹魏只得派司马懿去抵挡诸葛亮,这给了司马懿掌兵权的机会。
南北朝的刘裕,借着桓玄、孙恩之乱逐渐掌握了兵权,才有了代晋的资本。
权臣能揽权,首先得有揽权的机会,也就是以朝廷的名义行事。
借着大义才能谋私。这样的机会同样适用于大禹。大禹治水不可能仅仅依靠自己部落的人,肯定得用到当地人。大禹有着治水的名义,便掌控了当地部落的人事权,还有调配物资的大权。
也就是我们所说的人事权与财权,这是大禹掌控对方的根本。大禹不用刻意揽权,在不断治水的过程中,大禹的威严就深深印刻在当地部落的心里。
这便是威望。
再加上治理洪水的恩情,这些人都变成了大禹的铁杆粉丝。也就是我们常说的恩威并施。
大禹有了父亲鲧的教训,他能不多一点心眼吗?毕竟这关乎着身家性命。
等到舜死了,舜的儿子商均对于天子之位也是有点想法的。但他没有大禹的实力。
大禹借助治水的机会,将天下的诸侯收为己用,有了诸侯的支持,大禹才能登上天子之位。这也就有了《史记》记载的天下诸侯皆去商均而朝禹。
尝到权力带来好处的夏氏部落,自然不会将权力在返回给天下人。启登基也就成了天下大势。
夏启的天下自然不会太平,权力的争夺历来都是以战争开始,以战争结束。史记中就记载了一个有扈氏,但没被记载的必然不少。
大禹救了被洪水威胁的部落,趁机将这些人的利益与自己捆绑到一起。就有了所谓得人心。
若大禹没有治水的机会,恐怕也就没了我们的夏王朝。
大禹有着治水的权,有着对天下的恩,自然便能将政权传到自己的儿子启手里。
因此想要揽权,你得先做事。这便是权力斗争中的潜规则。
有了办事的机会,才能将手下的利益捆绑到一起,才能建立共进退的利益集团。
4、夏朝的第二任君王夏启,建制有哪些影响?
夏朝的第二任君王夏启建立了中华民族的第一个世袭制度的王朝。夏启的上位改变了以往朝代通过禅让制的方式,这样的建制有好有坏,好处就是每一次帝王更换的时候,国家的内乱减少了。坏处就是并不是帝王的后代就适合国家的。
在上古时代,国家的传位制度是通过禅让的方式来解决的,尧舜和舜禹也都是通过禅位的方式获得了国家的管理权。舜禹死后原本大臣们计划把管理权交给负责狱讼的皋陶,然后皋陶早早的就去世了,因此国家需要再次选择新的继承人。因为舜禹的关系,舜禹的儿子夏启也拥有了被选举权,然而夏启的自身的名气和威望远远比不上管理山泽、调驯鸟兽伯益,后来伯益就成了国家的统治者。
夏启没有得到国家的领导权,但是他并没有沮丧。落选后的夏启更加的努力,他养精蓄锐为了能够得到名气以及威望,夏启为人们做了好多好事。慢慢的人们和大臣们的心开始向夏启倾斜靠近。再加上夏启他的父亲舜禹以及他的祖父鲧的功绩非常的大,人心慢慢的就拥立了夏启伯益上位了之后没有多大的功绩,慢慢的他就失去了人心。
几年之后夏启把国家的政务处理得非常好,夏启在人们心中的威望更加高,而伯益没有大的功绩,他过去做的很多利国利民的事情都被人们忽视了。夏启真正的行使了国家的王权,很多部落的首领也都出来支持夏启。博弈看到这样的一个局面,非常的恼怒,于是他就联合东夷部落,想要杀死夏启。然而夏启早就有了准备,他率军打败了博弈,成为了夏朝的第2代国君,此后父亡子继的王朝接替方式正式启动,任人唯贤的禅让制度彻底的结束了。
5、夏启为什么要讨伐有扈氏呢?
夏启讨伐有扈氏,按《史记夏本纪》的说法,夏启登王位之后,有扈氏不归附。所以夏启才带兵征伐,在甘这个地方作战。在战前启写了一篇誓辞,叫《甘誓》,号召六军将领们服从命令,征伐蔑视三道五常的有扈氏。于是夏朝军事终于攻灭了有扈氏,从此天下诸侯都来朝见夏启。
《甘誓》被收录在《尚书》中,但没有明确说王是谁。《尚书序》称是夏启,但战国作品却不少说是夏禹。《墨子明鬼下》有引《禹誓》,内容与《甘誓》大致相同;《庄子》《吕氏春秋》也都提到禹攻有扈。《禹誓》很可能是古本《尚书》的篇章,内容应该比西汉的《尚书序》更可靠,所以,更可能是禹而非启讨伐有扈氏。
至于讨伐的原因,《淮南子》说有扈氏为义而亡,汉人高诱注认为有扈氏是启的庶兄,因为夏禹传子不传贤,其认为不公平才伐启。如上所述,伐有扈氏的应该是大禹。而且有扈氏也不是什么夏的亲戚,应该是东夷君长才对。《左传》说虞有三苗、夏有观扈,这应该都是不服中原的外族作乱。有扈氏当即顾(顾)国,在河南原阳一带。
夏后启大战有扈氏于甘,甘到底是在哪里呢?有三种说法,有人考证是今陕西户县;还有人考证是洛阳南部;又有人考证是河南原阳。我个人认为河南原阳更靠谱一些,这里是有扈氏的地盘。有扈氏战败后被充做马奴,公元前2064年,伯益在山东去世,夏后启的家天下稳定了。
6、同样都是记录史实,《竹书纪年》和《史记》谁的可信度更高?
两本都一样,都有原错,以及后人的误改!所以对两书都不能迷信!
史记说,穆王在位55年,是将寿年当政年,战国时的春申君黄歇说穆王在位20年,此也得到,陈梦家先生的确证。竹书说夏471年,是附加了羿及寒浞年。真实是夏为431年。此有帝王世纪,易纬,稽览图为证。至于舜囚尧,舜逼尧,则是失意者,反对派的谣言。自从夏启之后,都是家天下,子袭父位,孙踵祖业,任人唯亲,所以听不得尧舜禅让,谁愿自己的家天下,为别姓所染指?尤其汉室刘姓天下,更难容外族外姓!
竹书纪年有两个大问题:首先,很多地方它是孤证!没有其他能支撑说法的佐证。其次,因为与儒家学说的剧烈冲突,在宋代引起极大争议,进而导致整书被毁,现存的基本都是后人重新整理而得,产生错漏几乎是必然的!
考古发现才是盖棺定论。一本书不能说明问题。历史解读,如果对民族发展有利,就是正确的。所谓历史不过是任人打扮的小姑娘而已,又有多少真多少假呢?发生过的事情过去就是过去了,当时的真实情况尤其是内幕情况和当事人的内心真实想法根本就无法还原。我想这就是研究历史的人不得不面对的一种悲哀吧!
竹书类似于当今的自媒体。几百年后的某个历史爱好者找到了现在某个自媒体对某个大事件截然相反的评述,惊呼:原来这才是历史!真是浅薄荒唐!
历史犹如人的两面性。真相不可能呈现,只有疑问。疑问有个好处,让人去探寻,见解,最终指导人们走向未来。伊尹作为失败者不可能掌握话语权,既有记载流传,后世毫无利害关系的史官无中生有给他翻案不合逻辑,儒家掌握话语权跟太史公是同一个时代,恐怕还做不到立即只手遮天,反而是竹书纪年出土的年代十分可疑,有这个动机篡改历史。
基本不能这样比,一部主要写历史,一部主要记录文献来去,而就真实程度而言,竹书纪年要可靠的多,但可惜的是,这部书到今世已经有太多版本,基本在当今校园里流传的都不可采信了。只是在其他流传下来的文献中,曾转载记录和引用竹书纪年的一些内容,被考证为完全真实的史料,而其本书已完全亡轶,没有真实版本存世。
史记关于战国的记载混乱,其实本来史记就是一部历史小说。至于竹书,现代考证已经被确认为伪书,是汉代人所写,伪称是战国著作。严格的历史考证,还是要以考古实据为基础,不然,圣经山海经都是史书了。
《史记》基本就是历史小说了,里面是大量的作者猜想,大量的人物对话宫廷密谋基本都是编出来的,甚至带有个人感情色彩。甚至作者都没有统一口径,只是把之前的文献做一个摘抄,比如始皇帝的身世,他自己就在不同的本纪里明着写了两个版本。所以《史记》在历史学家眼里是记故事的小说集,鲁迅说“无韵之离骚”基本就是这种态度。
司马迁出身秦朝史官世家。司马迁作史记是由受其父训的,肯定了解一些史料,收集了民间大量史料并进行了考察,司马迁个人传言,十二岁踉其父学史,首先考古江淮地区(河南省舞钢市江山与淮山),因为坚持写真实历史人物被汉武帝囚禁起来。可见治史严谨性,不能乱疑史记的价值。竹书记年也可能有对历史有情绪而做纂改历史也是有的。
孤证不立的道理小孩都知道,那我今天写下一部秘史,千年以后有人发现,我说诸葛亮,关云长,颜真卿,文天祥,岳飞这些历史都是假的,诸葛亮差点篡夺蜀汉大权,关云长意图谋反被魏蜀吴三方绞杀,颜真卿求降不得被活活吓死,文天祥苦苦哀求投降还是被杀,岳飞确实是和金人联合意图谋反,为避免影响士气被以莫须有罪名杀了,很符合人性吧,相信千年以后也有人会有人和楼里的人一样来捍卫我的说法。竹书纪年是先秦史家所记录,原本应该可信度高于史记。第一是成书更早,第二是先秦史家的骨头都很硬。但是此书流传至今和原版的差异有多大,谁都说不清了。不过其内容感觉更接符合逻辑,有点像保密档案,而不像是给世人看到歌功颂德的史料。属于那种大家都心里明白,就是不说出来的内容。
到史记成书的汉武时期,儒家已经具有压倒性的政治地位,成为官方认可的“国教”。所以史记的成书不可能不受到影响,一是以汉为正宗,二是以儒为正宗。以汉为正宗,汉代秦正义,则秦就不正义,秦成为暴秦。秦不正义,秦所推翻的周礼封建系统就是相对正义正统的。周封建正义正统,商就是暴虐无道。以儒为正统,那诸子百家就是异端,焚书坑儒的秦始皇就是残暴之君,奉行周礼的周公就是圣人,崇信神鬼的商就是异端。汉初流行黄老之术,那不能否定,首先淡化在写汉初人事物时不大张旗鼓地强调黄老的影响,其次提升黄老不作为异端邪说处理,孔子还曾问礼于老子嘛。史记的地位和权威性是没有问题的,但一定要和其他史料参照着看,对比着看。
史记可以确定有这个事。不过只能看看结果,过程说实话掺杂了不少作者的个人看法。比方说白登之围,你要说你能打听出来陈平和刘邦的对话还有点可能。可冒顿和阏氏的对话去哪得到的?那可是敌方核心人员的谈话,怎么可能被一个汉朝官员知道!这是不是能说是作者私人杜撰的!那一本记载历史的书籍,里边掺杂了杜撰的成分在里边又如何配得上称做史书呢?古往今来,圣人都做不了一个好君王。这就是那句大善多不仁,小善常作恶。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何为圣人?
圣人是天下之表,也就是说至少百分之九十五以上不分阶级的人都觉得他好,可君王是做不到的,君王要的是平衡,要的的国家这个大的利益,所以在规则之下就会有部分人利益受损,那这些人还会觉得君王好?不可能。
从孔子笔削春秋开始,自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以来,儒家为传播自身文化和思想,几乎历朝历代都要修史。史记也是这一背景下诞生的!虽然司马迁个人所为,但还是沿袭了这一传统,深受儒家思想的影响!而竹书纪年和清华简的成书时间更早,可到战国时代,相对思想更自由,受儒家思想的影响较小,更能真实反映现实生活和历史真相,我更倾向于竹书纪年的记载!我觉得竹书纪年比较真实,后来为了传播儒教,被孔子更改成符合自己思想的世界,反正以前的事情大家都不知道,唯一知道的肯定是老子,因为当时老子是国家图书馆的馆长,以前只有帝王才有资格独历史学知识的,所以孔子改变需要请教老子,后来有可能在老子西出潼关后,才发表了自己杜撰的东西,要不会被老子打脸的,又或者是跟老子打成了协议,道教崇尚自然,不问世事,所以老子也没管。就神游物外去了,才有了后来的儒学,查查孔子编撰的书籍估计就会有线索。
三家注里面对竹书也做引用,但不持观点。窃以为,尊儒并无错误,儒家的某些思想是有天道思维的,值得后人研究学习。但人性之恶也是客观存在,远古民风淳朴,随着物质文明的进步和礼教的发展反而把人变得复杂了!善之为善斯恶矣!这是历史的选择!至于竹书与史记谁的可信度高,其实是个伪命题,历史自古无真无假,全看如何解读罢了!毕竟一切无法重现,历史背后的真实也许比史料本身更精彩呢?
首先,竹书纪年是随葬史料;史记是深受儒家思想影响的司马迁所著,应该会在其中加注儒家思想。其次古人和今人一样,今人不会有禅让出现,古代也不会有,权力不关时代,不可能出现无故让权,而且贤能也不是能看出来的,能者自会挣而得权,贤者得权后方知贤否。既然可以以古鉴今,也一样可以以今推古。最后也可以用奥卡姆剃刀类推一下历史,越简单易懂的越真实。
我个人认为尧让位于舜,是真实。首先,所有的史书都记载了尧帝让位时,已是耄耋老人。既然是将要仙去,舜帝大可不必动手。其次,舜帝并没有称帝,这点众多史书都有记载,“舜帝”这称呼是后人加上去的尊称。既然不称帝,那还篡什么位,这是在公天下的时代里,与后来家天下的曹操篡汉,性质完全不一样。
其实孔夫子对周公辅政是崇拜到底的,做梦都要去见周公!所以,他一改〈竹书〉夺权的古统,来支持他的儒学主张完全是自然之势;而奴隶私有制,一开始的简单粗暴遂步演化出章礼之制,应该更合符历史的发展过程,这种由“粗取精的历史发展现象,是我们所知历史的一个普遍规律!所以,从这个规律出发,应该相伩古〈竹书〉记载,更为真实。中国古代〈殉葬制度〉的发展过程,更能证明在王权上由〈竹书〉杀夺,发展到儒家的辅政楷模的真实历史!供参考吧!
既然和史记的大部分内容相同可以说两者的可信度都很高,之所以记述的内容不同只能说明两者的价值观不同而已。可以推理一下如果后世没有专门的史官编撰史料的话,那么汉献帝禅位给曹丕,南北朝南朝宋齐梁陈隋唐之间的历史,我们今天人回事什么印象呢?无非也就是两种,一种就是如史记一般汉皇帝觉得自己能力不行了就把帝位禅让给魏皇帝,而南北朝时期南朝历史乃至隋唐历史估计都会这样记载,因为没有具体史料后世人不知道当事人具体的斗争经过,只能根据留下来的国家档案也就是禅位诏书来推测当时发生的事。
第二种记述方式也就是魏皇帝把汉皇帝囚禁了自己当皇帝,南北朝南朝和隋唐也会如此记载。至于说两者谁更可信,可以说两者都可信也都不可信,说都可信是因为当时确实发生这件事,说都不可信是因为无论哪种说法都是一家之言只代表作者个人的价值观。至于我们后人采用哪种说法那就见仁见智了。这就像后世的天平天国运动和义和团运动一样,有人说他们是暴民运动有人说他们代表了进步势力,两种截然不同的评价你相信哪种?从不同角度看问题就能得出不同的结论来,这谁都知道,历史问题也是如此。是对是错是好是坏就看你从什么角度去看了。
我个人觉得《史记》和《纪年》说的都对,历史上对于好人和坏人的描述都是绝对的非黑即白,可是事实证明人无完人金无足赤,每个人都有功过是非,只不过功过是非的比例不一样而已,善多者为善,恶多者为恶。或可以这么说,尧禅让于舜这个事儿是真的,但是禅让后尧还有余权干涉政治,然后舜采用手段把尧隔离了。舜禅让于禹也是真的,舜禅让后干政,禹驱逐舜使权力归一,等等。如此解读即可知《史记》与《纪年》记载都是真实的,只不过作者思想各有偏颇夸大事实之嫌。
7、后羿射日的真相是夏启九子被杀,夏朝失去东方的统治权吗?
从神话还原历史,上古神话中后羿射日的故事家喻户晓,但神话中往往隐藏着血腥的历史信息,真实的后羿是来自哪个国家的呢,
羿是东夷人,为有穷国的国君,这里盛产穷桑,相传是少昊氏的后人所建,当时的君主都称为后氏,如夏启称为夏后氏,羿也称为后羿,有穷国的历代国君都是以羿为号,就如同后世的姓氏一般,所以在天帝时代就有后羿杀死食人猛兽的传说,实际上就是东夷有穷国征伐四方不臣服自己的各大部族,各种猛兽就是各部族的图腾,
东夷族善于使用弓箭,夷字分解开来就是大弓的意思,他们在大禹死后就对夏王朝虎视眈眈,伯益也是东夷的领袖,史书上记载的大禹要禅位给伯益只能说是后世儒家杜撰出来的美好虚话,西来的大夏族的禹怎么会将千辛万苦得来的王位交给东夷的领袖,
伯益不光是东夷族的领袖还是帝舜的女婿,帝舜被大禹放逐九嶷山并死在那里,其子商均也被流放,大禹死后,儿子启继承了王位,伯益立即起兵,但此时的天下还感念大禹治水的功德,另外此时的夏国实力也很强悍,伯益打败被杀,但整个东夷部落并未受到大的损失,其他各国都对夏朝表示臣服,以此蛰伏下来蓄势待发。
随后的即位的夏启开始贪图享乐,骄奢淫逸,晚年更是爆发了诸子争位的大戏,山海经里记载的十日同初就是他的兄弟儿子为抢夺王位爆发的战争,因为夏朝一直崇拜太阳,夏朝的末代王夏桀就自比太阳,百姓常常指着太阳骂我愿意和这个太阳一起灭亡,
夏启不理政,不巡守,让他的弟弟非常不满,他联结心腹准备推翻启,但被人告发,启将其流放到褒地,但夏朝的王城并未因此清净,而是爆发了更大的诸子争位之乱,
太康继位后更是渔猎无度,这让有穷国的后羿看到了机会他率军突袭了夏都,让在外打猎的太康无法回家,他只好逃到阳夏,其他的几个弟弟追随至此,这五人作了《五子之歌》诉说亡国之痛,太康的二弟仲康被斟鄩国和斟灌国等拥立为新夏王,
而后羿则称王并继续剿灭依附夏朝的诸侯,并追杀太康兄弟,他先灭掉了夏启王后有羲氏的母国,也就是山海经里的太阳的母亲羲和,
随后又杀死太康兄弟九人,只有仲康残存下来,在和东夷相持了近三十年最后病死,他的儿子相也被篡夺了后羿大权的寒浞杀死,残部逃到西北,虽然后来相的儿子少康又振兴了夏朝,但夏朝再也无法回到中原,只能盘踞在西北方,
寒浞此时已经被北方崛起的商国打败,强大的商王朝此后更是以讨伐被他们称为鬼方的夏朝为任务,屡次征伐,到商王武丁时期,武丁和王后妇好亲自带领大军历经三年彻底打败了在西北方的夏朝,他们的残部向西逃走,夏朝的历史在中国境内就此终结。
8、请大家帮我说一下这部小说……
〈天问〉
曰遂古之初,谁传道之?
上下未形,何由考之?
冥昭瞢暗,谁能极之?
冯翼惟像,何以识之?
明明暗暗,惟时何为?
阴阳三合,何本何化?
圜则九重,孰营度之?
惟兹何功,孰初作之?
斡维焉系,天极焉加?
八柱何当,东南何亏?
九天之际,安放安属?
隅隈多有,谁知其数?
天何所沓?十二焉分?
日月安属?列星安陈?
出自汤谷,次于蒙氾。
自明及晦,所行几里?
夜光何德,死则又育?
厥利维何,而顾菟在腹?
女歧无合,夫焉取九子?
伯强何处?惠气安在?
何阖而晦?何开而明?
角宿未旦,曜灵安藏?
不任汩鸿,师何以尚之?
佥曰“何忧”,何不课而行之?
鸱龟曳衔,鲧何听焉?
顺欲成功,帝何刑焉?
永遏在羽山,夫何三年不施?
伯禹愎鲧,夫何以变化?
纂就前绪,遂成考功。
何续初继业,而厥谋不同?
洪泉极深,何以窴之?
地方九则,何以坟之?
河海应龙?何尽何历?
鲧何所营?禹何所成?
康回冯怒,坠何故以东南倾?
九州安错?川谷何洿?
东流不溢,孰知其故?
东西南北,其修孰多?
南北顺堕,其衍几何?
昆仑县圃,其尻安在?
增城九重,其高几里?
四方之门,其谁从焉?
西北辟启,何气通焉?
日安不到?烛龙何照?
羲和之未扬,若华何光?
何所冬暖?何所夏寒?
焉有石林?何兽能言?
焉有虬龙、负熊以游?
雄虺九首,鯈忽焉在?
何所不死?长人何守?
靡蓱九衢,枲华安居?
灵蛇吞象,厥大何如?
黑水、玄趾,三危安在?
延年不死,寿何所止?
鲮鱼何所?鬿堆焉处?
羿焉彃日?乌焉解羽?
禹之力献功,降省下土四方。
焉得彼嵞山女,而通之於台桑?
闵妃匹合,厥身是继。
胡为嗜不同味,而快朝饱?
启代益作后,卒然离蠥。
何启惟忧,而能拘是达?
皆归射鞠,而无害厥躬。
何后益作革,而禹播降?
启棘宾商,《九辨》、《九歌》。
何勤子屠母,而死分竟地?
帝降夷羿,革孽夏民。
胡射夫河伯,而妻彼雒嫔?
冯珧利决,封豨是射。
何献蒸肉之膏,而后帝不若?
浞娶纯狐,眩妻爰谋。
何羿之射革,而交吞揆之?
阻穷西征,岩何越焉?
化为黄熊,巫何活焉?
咸播秬黍,莆雚是营。
何由并投,而鲧疾修盈?
白霓婴茀,胡为此堂?
安得夫良药,不能固臧?
天式从横,阳离爰死。
大鸟何鸣,夫焉丧厥体?
蓱号起雨,何以兴之?
撰体胁鹿,何以膺之?
鳌戴山抃,何以安之?
释舟陵行,何之迁之?
惟浇在户,何求于嫂?
何少康逐犬,而颠陨厥首?
女歧缝裳,而馆同爰止。
何颠易厥首,而亲以逢殆?
汤谋易旅,何以厚之?
覆舟斟寻,何道取之?
桀伐蒙山,何所得焉?
妹嬉何肆,汤何殛焉?
舜闵在家,父何以鱞?
尧不姚告,二女何亲?
厥萌在初,何所意焉?
璜台十成,谁所极焉?
登立为帝,孰道尚之?
女娲有体,孰制匠之?
舜服厥弟,终然为害。
何肆犬豕,而厥身不危败?
吴获迄古,南岳是止。
孰期去斯,得两男子?
缘鹄饰玉,后帝是飨。
何承谋夏桀,终以灭丧?
帝乃降观,下逢伊挚。
何条放致罚,而黎服大说?
简狄在台喾何宜?
玄鸟致贻女何喜,该秉季德,厥父是臧。
胡终弊于有扈,牧夫牛羊?
干协时舞,何以怀之?
平胁曼肤,何以肥之?
有扈牧竖,云何而逢?
击床先出,其命何从?
恒秉季德,焉得夫朴牛?
何往营班禄,不但还来?
昏微遵迹,有狄不宁。
何繁鸟萃棘,负子肆情?
眩弟并淫,危害厥兄。
何变化以作诈,而后嗣逢长?
成汤东巡,有莘爰极。
何乞彼小臣,而吉妃是得?
水滨之木,得彼小子。
夫何恶之,媵有莘之妇?
汤出重泉,夫何罪尤?
不胜心伐帝,夫谁使挑之?
会晁争盟,何践吾期?
苍鸟群飞,孰使萃之?
列击纣躬,叔旦不嘉。
何亲揆发,何周之命以咨嗟?
授殷天下,其位安施?
反成乃亡,其罪伊何?
争遣伐器,何以行之?
并驱击翼,何以将之?
昭后成游,南土爰底。
厥利惟何,逢彼白雉?
穆王巧挴,夫何周流?
环理天下,夫何索求?
妖夫曳炫,何号于市?
周幽谁诛?焉得夫褒姒?
天命反侧,何罚何佑?
齐桓九会,卒然身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