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四十八章 弹劾廷尉(2 / 2)
“只是这些?在座诸公可有感悟。”闵世通转向大殿两侧问道。
端坐大殿两侧的大臣们这时也是兴致盎然,议论纷纷。一个大臣高声叫道:“愚以为,朔方十囚不顾生死而自归,乃为守信也。”不少大臣点头应和。
闵世通转过身,面对刘询恭恭敬敬拱手施礼,神情庄重道:“陛下,臣以为,其一,朔方十囚离开郡狱后,案宗即已移至廷尉府,廷尉有督查之责。然而不闻不问,导致其中一人遇害,岂非渎职?其二,纵囚之举,闻所未闻。朔方十囚负罪于身,生死未卜,而不辞千里来归。臣以为,刑戮施于小人,信义行于君子。朔方十囚昔为小人,如若按期归案,那就是亘古未有的信义之举,就是我大汉的一段传奇,无论其罪否,亦为君子。廷尉不知轻重,岂非失察?是以,廷尉渎职失察,臣因而提出弹劾。”
说到这里,他激动得不能自已,持芴的双手不住地颤抖,使劲咽了咽口水,半晌才镇定下来,面向皇帝拱手道:“臣言毕,不胜惶恐。”说罢瞄了一眼于定国,然后跌跌撞撞回到自己的座位,目不斜视端坐着。
大臣们交头接耳,嗡嗡嗡的议论声充斥整个大殿。他们诧异,居然会有纵囚这般神奇的操作。就囚犯而言,原本就想着要逃跑,现在你让他们自己去诏狱归案,他们岂不就趁机跑了。不过,话又说回来,确实如闵世通说言,如果这些囚犯都能按期归案,那就是亘古未有信义之举,就是大汉王朝的一段传奇。
于定国尴尬了,站在大殿中央不知所措,他觉得没法回应闵世通的问责,呆了好一会,才拱手道:“臣无言以对。”悻悻归座。
嘈杂的大殿里突然安静下来,所有人的目光都注视着皇帝。
刘询这时心平如水,他扫视了一遍殿下群臣,目光落在了丙吉身上,含笑道:“御史大夫,纵囚之事,依律当如何处置。”
丙吉与皇帝探讨过这件奇事,他略略欠身,拱手道:“朔方十囚尚在递押途中。所以,不到九月十五日午正,无人可谓获罪。若是按期归案,则当事官吏不涉‘见知故纵’,而朔方十囚是否有罪,则由廷尉审决。”
这时,一位大臣站起冲着丙吉问道:“丙公,愚有一事不明,如若疑犯误期或者逃逸,该当何罪。”
丙吉转过身,似笑非笑地注视他,然后正色道:“疑犯误期或是逃逸,按律当斩,涉事官吏,追究罪责。”
大殿里顿时鸦雀无声,刘询也是神情凝重。
那位大臣见状心中忐忑,觉着自己的问话有些煞风景,便拱手道:“陛下,臣以为司直言之有理。朔方十囚若是纵而来归,乃为君子所为,廷尉不可不察。”
大臣们似乎有不同观点,有几个争辩起来,大殿里又响起一片嗡嗡嗡的议论声,过了一会,他们发觉皇帝没有吱声,相继闭上了嘴,静静等候皇帝发话。
刘询沉吟片刻,道:“司直弹劾廷尉渎职失察,由御史大夫查证。”
丙吉恭恭敬敬答道:“臣领旨。”
“好吧。”刘询说罢便双手撑着漆案站起。许桑不失时机喊道:“退朝。皇帝为百官立。”群臣纷纷站起,面对皇帝躬腰施礼,齐声高呼:“愿陛下千秋万岁,长乐未央。”
于定国步出大殿,还在回味刚才发生的事。闵世通以朔方十囚案弹劾他,却又说得不明不白。听他的意思,似乎是指责廷尉府保护疑犯不力,可是,廷尉府尚未接受朔方十囚,并没有守护之责。闵世通似乎是要提醒皇帝,这起纵囚案不在于生死,而关乎信义。然而,他不知道,皇帝早已知晓朔方纵囚之事,期待之心,比他更迫切。
于定国心中明白,皇帝看重的是朔方十囚能否纵而来归,罪与非罪,自然依律而断。
“所以,我当以天下之常法断非常之案。”他笑了笑,背着手慢慢走下大殿台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