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一章 秘书监章程(2 / 2)
只是太子听到宋濂“为师不在”这番话,立即说道:“老师何出此言?老师定然长命百岁。”
至于宋濂说朱元璋的话,他却不敢评价。
宋濂说道:“人各有寿,何必多言。我风烛残年,只有一件事情,放心不下。做了这一件事情,就是去了,也安心。”宋濂并没有对太子说,他放心不下的事情是什么。而是转过身来,说道:“陛下设秘书监,令翰林院处事。命殿下主持秘书监。其实,是让殿下分担政务。代丞相之权。今后,殿下更要谨言慎行。”
“至于,翰林院那边,还请殿下放心。老朽还是有几分威望的。殿下不用担心。翰林院定然心向殿下。殿下专心将心思放在秘书监上。殿下谦谦君子,做人的道理,殿下已经得其中三味。但是为君的道理,有些事情,还是要陛下言传身教的好。秘书监,恐怕也是陛下为您量身定做的。”
朱元璋大开杀戒。以胡惟庸案牵扯数万人。清理朝堂上下。固然让天下人心惶惶。也令太子内心之中,也有几分不安。宋濂这一番话,点明了朱元璋心中太子的地位。
太子说道:“老师一番话,拨云见日,让弟子茅塞顿开。”
比起君臣父子之间的事情,何夕就是一点点小事了。根本不值一提。
------
太子吃了定心丸之后,就用心放在秘书监的组建上。
“以我看来,秘书监当辅佐陛下处理政事。”何夕在太子面前侃侃而谈。说道:“在我看来,秘书监不能仅仅停在分拣奏疏,写出节略的事情上。应该承担更多的政务。”
“首先,接受各方奏疏,每一个衙门这里就对应一个科室。凡是各部门送过来的奏疏。如兵部的奏疏就送到兵科,在这里首先要做的是记录在案,然后抄录出副本来。一式三份,原本送到我们这里。由我们写出节略。一份送到翰林院那边。等翰林院写出章程之后。送到陛下哪里。”
“各科室,除却这个任何之外,还有下达的任务。”
“陛下的旨意,由我们秘书监下达给翰林院,让翰林院根据陛下旨意拟旨。用印。并传达各衙门。并监督各衙门执行圣旨。定期回报。”
“除此之外,还要单独设一个情报科,要锦衣卫将每日情报报上来,情报科汇总列表,在陛下上朝之前,送到陛下面前。我称之为情报简报。”
太子说道:“何弟,果然不同凡响。这种种章程。皆在何弟腹中。让我叹为观止。”
何夕说道:“过奖,过奖。”
何夕有些心虚。其实这种制度,在后世都是相当成熟。他只是修修剪剪拿来用便是了。甚至何夕并不觉得他这一套制度,完美无缺了。不过,上传下达,辅助决策而已。并没有什么出彩的地方。
太子说道:“贤弟,我其实一直担心父皇的身子。父皇日夜操劳,从不爱惜身体。秘书监一旦建立,父皇就能轻松许多了。”
何夕说道:“殿下,不过这里有一个问题。”
太子说道:“什么问题?”
何夕说道:“我估算过,每天奏疏大概在五百份到六百份。如果在事情多的事情,比如过年前后,按照朝廷规矩,各部都会上计。事情会多一些。有千余份之多。如此一来,一式三份。各种抄写的人员,还有写节略的人员都不够。”
何夕不得不感叹,古代与现代的区别。在后世,一式三份,不过是电脑上一个按键的问题。而在这个时代,却要用人来抄写。
每天都有数十万字的抄写。需要一个上百人的文书班子。
这是一个极大的人力缺口。
还有写节略的人选。将数百,或者数千字的奏疏,写出节略。需要足够的语言归纳能力。还需要忠心耿耿。
无他,因为如果不够忠心的话,只需在笔头稍稍一动,就能一份奏疏从一个意思,歪曲到另外一个意思了。这样的文书也需要十几个。
不就要看这些人少。古代人才比例,与现在可比。更不要说元代给中原文化极大地摧残。识字率大大降低,朱元璋召集塾师,只有十几万人。各个赏赐。十几万看上去不少,但是分布在大明两京十三省,就知道有多少了。
而真正有学问的人,更是太少了。
朱元璋开国之初,就召开科举。但是一连几科都没有人才。让朱元璋大为失望,什么烂鱼臭虾都考上。直接停了科举,而今还没有召开。一直到现在,朱元璋依旧不停下令,让各地举荐人才。甚至将各地人才不受君用,定罪。
就是手中乏人啊。
特别是忠心又有能力的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