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十九章 太平钢铁报告(1 / 2)
第六十九章 太平钢铁报告
燕王不是最早到南京的,但也不是最迟的。
他一到南京,就被太子接去了。
太子与太子妃吕氏,与先到楚王, 齐王,鲁王,几位一阵寒暄不提。
燕王问道:“父皇,现在可有空?”
太子说道;“不巧了,四弟且先去拜见母后,我已经派人问过乾清宫大太监徐正。他告诉我,安庆驸马今日也从太平回来了。有重要事务要禀报父皇。父皇下令,今天所有人都不见。你且先去拜见母后,或许晚宴的时候,就能看见父皇了。如果不能,也就明天了。”
燕王说道:“那臣弟就先去拜见母后了。”
燕王却暗暗嘀咕:“徐正,我记得父皇身边的太监不是他啊?此番又是何夕。看来父皇看重何夕,要比我这个儿子还要看重。哎,京师才是天下之中,出外数年,南京人情变化,几乎让我不认识了。”
------
乾清宫中。
朱元璋正在细细看何夕所言之事。
关于太平铁厂。或者说是钢厂。
朱元璋在何夕身边一直有眼线的。何夕的那些弟子之中,就有朱元璋安排好的人手。朱元璋已经知道何夕手笔相当之大。但是真看见何夕的规划。已经吃惊非凡。
因为何夕规划出来的铁厂,产铁多少,还是未知数。因为何夕对大明冶铁技术进行过整合。再加上新思想新办法加入。让大明冶铁技术一直在前进之中。
诚然。这种进步速度谈不上革-命性的。不过是在何夕当成建立技术框架下,敲敲打打,缝缝补补。
这也让何夕不得不承认。虽然大明是有一些顶级工匠。但是这些顶级工匠,毕竟是工匠,不是科学家。他们只能在现有的框架之中作出补充,是不可能开辟出新的技术。
不过,即便如此。
何夕原本设计的钢炉,也大了一圈。变成了真正的高炉。产钢的效率与质量也稳定下来了。但是具体长期运行,一台钢炉能够稳定运行多长时间。或者,年产量能有多少。这还不确定。
但这不妨碍,何夕进行规划。
何夕规定铁厂,是绵延几十里的长条状。中间就是马鞍山铁矿出山的那一条水道。以这一条水道为中心,周围全部都是铁炉。从山中运铁矿,从长江上采购煤,通过这一条专用水道连接。各种铁炉钢炉,最少有一两百座。未来产出多少,何夕不确定。毕竟稳定产出,是需要原材料的稳定供应之上。
煤这一大项,何夕还没有搞定。
但是一年千万斤生铁产出,是必须的。
何夕这已经是往少里算了,是基本的。甚至在何夕看来,真要一切顺利,一年产出十万吨,在后世也不多大的铁厂。
但是在朱元璋看来,却不一般了。因为这个铁厂最少需要数万人之多。毕竟在古代机械不多。很多事情都需要人力上的。人多力量大,绝非虚言。这也是为什么何夕要将铁厂沿着河道修建的。甚至要先修缮这一条几十里长的小河。因为水运是最方便,最节省人力物力的。
数万人的铁厂,在朱元璋这边就不得了了。
首先人数,要知道,这个时代大明上下不过六千多万人。很多人大概没有这个概念。要知道大明几百个府。一千多个县。平均下来,一个县都不会超过十万人。
而且这个数字是比较符合现实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