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0、第 60 章(1 / 1)
([三国]兴汉); 解决完盛宪与王朗的矛盾, 夜色已深。 凌寒返回宅院休息。 次日,凌寒又来到九江郡府,与诸人商议扬州的事情。 对于效忠自己的势力, 他向来会给予极大的自治权。 比如徐州。 时至今日, 徐州的绝大多数权力仍在陶谦手中,大小事宜也多由陶谦处理。 不过, 州府中有凌寒的人,陶谦也需要定期向凌寒汇报徐州的税务、存粮、人口等各方面情报。 一旦凌寒下达了什么命令,陶谦必须将这条命令置于徐州的利益之上,立刻执行。 这种管理方式,很类似于汉初的郡国制。 最大的不同是,凌寒能凭借自身的威信, 使陶谦能够主动将他的利益看得高过自己的利益。 至于九江郡与庐江郡。 陆康原本主动上交了庐江的军政大权,桥蕤更干脆就是个俘虏。 凌寒依旧采取了相同的举措,只是把张昭和糜芳分别暂时放进了庐江与九江的郡府里, 甚至没有将两郡的军队打散收归。 但是, 不管徐州也好,九江庐江两郡也罢。 之所以这么做, 都是为了能使治下州郡更好, 因为凌寒眼下需要做的事情太多, 并没有心力去处理这些。 同时, 这也只能是一时的权宜之计。 比如到了现在,扬州的情况, 就使这种制度不能继续施行下去了。 集权意味着高效。政令统一,可以集中力量做事。 由原本的长官统领原本的地盘,在相同生产力下,这个地盘的效率可以达到最高。 先前凌寒决定开始炼铁, 桥蕤与陆康,很快便调动起了两郡最大的力量。 如果凌寒令自己的部下取代了他们的位置,那么新臣旧将就可能会在各种细节上产生冲突,也会因为种种顾忌,不敢放手做事。 但是,随着扬州各郡长官纷纷向凌寒投诚,这个时候,就需要将整个扬州看作一个地盘。 这些年来,各郡之间冲突频频。 就算凌寒使他们暂时缓和了关系,可要是继续保持高度的自治。 一旦自己离开扬州,比如说去了徐州,又或是去了豫州,经年旧怨就很可能使他们再次翻脸。 根本用不着打起来,只要我在你完成被交代的某项任务时,给你使个绊子,然后你在别处再报复回来。 整个扬州的效率就会大大地降低。 所以,凌寒要在扬州重新设立一个州府,统筹全局。 张昭已在庐江郡府做了一段时间的事,并让郡守陆康赞不绝口。 他决定,就让张昭总管扬州的政权。 凌寒将几人召集于九江郡郡府,名为商议,实际上就是将这件事告知九江、吴郡、会稽的三郡郡守。 桥蕤自然没什么话可说。 至于王朗与盛宪。 对于张昭这么一位从没听说过,甚至先前并未做过什么大官的人,直接空降成他们的长官。 两人心中自是有几分不情愿的。 不过,早在决定向长沙王投诚的时候,他们就做好了这样的准备。 决定亲自前往九江,就是主动将自己当作案板上的鱼肉。 即使长沙王将他们贬为庶民,他们也并没有什么办法。 凌寒看出了二人心中的不情愿。 他并未说什么,现在说什么都没有用。 接下来,需要张昭自己去向王朗与盛宪证明,这个任命的合理性。 他相信张昭做得到。 送走了盛宪与王朗之后。 接下来,便是等待铁制农具生产出足够多的数量了。 庐江。 俘兵营中,居住着一万余名原纪灵部下的士兵。 寻常的俘兵营,俘虏们皆被用作苦力,一个个面黄肌瘦,根本不可能吃得饱。劳作时稍有懈怠,便是鞭子加身。 若是不幸遇上督管他们干活的长官心情不顺,被活活打死出气不是什么稀奇事。 这种苦力,与耕地里劳作的牲畜并没有本质区别。 甚至说,他们的性命远远无法同一头牛相提并论。 而庐江的这座俘兵营,却全然不同。 首先,管理这座俘兵营的,是俘兵们原先的长官张勋,这就意味着俘兵们不可能因为长官心情不顺而受罚。 其次,他们每日的口粮是庐江正规军队的八成。 ——虽然说不上能吃得十分饱,但不至于饿着肚子干活儿。 换作以往,这样的管理政策,庐江郡守陆康是根本不能想象的。 若是将俘兵用作苦力,那就必须极尽可能地压榨他们的生活所需,每天发一碗稀粥就可以了。 这样做的好处显而易见。 一来,可以节省粮食。 二来,也是最重要的是,只有让俘兵们日日饿着肚子,他们才没有力气生出反叛之心。 反正是俘兵,即使饿死累死了,也犯不着可惜。 至于让俘兵们原先的长官继续统领俘兵,那就更加不能理解。 这不是为他们制造反叛的良机吗? 长沙王殿下的明令,陆康不敢违抗。 但与此同时,他派遣心腹悄悄监督着俘兵营,若是张勋有任何反常的行动,就第一时间将对方拿下。 就算这伙俘虏真的造反了,既没盔甲又没武器,只要拿下头儿,就掀不起什么大风浪。 事实上,陆康的确是多虑了。 此时此刻,看管着俘兵们干活儿的张勋,心里连一丝反叛的心都没有。 他现在的生活过得挺滋润,手下的士兵都很自觉,基本没几个人会偷懒。 寻常的俘兵,是靠鞭子来驱动他们干活的。这里的俘兵,却是很主动地干活。 这得益于每日充足的口粮,以及—— 长沙王曾允诺,只要俘兵营表现良好,半年之内,他们就会获得脱离俘兵身份的机会。 就在前段时间,已经有两千名俘虏被挑走了。 因此,张勋每天的工作十分轻松。 作为俘兵营的长官,他可以吃饱喝足,饭后还可以饮酒。 虽说没有以前的日子风光,但也称得上安稳。 当然,最重要的是。 张勋只要想想那日是怎么莫名其妙输掉战争的,心里就连一丝反抗之心也生不起了。 他到现在都搞不懂,当时自己和纪灵分明带着三万精兵,论战斗力,绝对远胜庐江。 去的时候,两人都是信心满满。要是攻城失利倒也罢了,偏偏是在野外打的。 怎么最后就被打了个毫无还手之力呢? 真要鼓动俘兵反叛,就算成功占了庐江,张勋觉得以长沙王的能耐,估计回到庐江,用不着一天就能把自己给灭了。 ——九江的守军不就是连一天都没撑得下么? 他实在不觉得自己比桥蕤强在哪儿。 又是平平无奇的一天,张勋监管士兵干活儿。 一名手下来报,说是庐江郡守陆康传唤,请他前去郡府一趟。 “找我做什么?难不成长沙王又有什么指令下达了么?” 张勋抱着这样的疑惑,匆匆赶往郡府。 大堂内,陆康正坐在桌案前。 张勋向陆康拱手道:“陆大人。” 陆康点点头,命师爷将长沙王的书信交给张勋:“这是殿下的信,殿下命我交给你,你快看看吧。” 张勋连忙恭敬地接过来,快速地翻看起来。 很快,他脸上震惊之色尽显无疑,有些结巴道:“获、获得良籍?这当真是殿下的信么?” 望着对方不可置信的模样,陆康颔首笑道:“不错。难不成这扬州城里还敢有人假冒殿下的名讳?” 张勋心想也是。而且这种命令,除了长沙王以外,旁人别说不会下达,怕是根本不可能生出这样的念头。 陆康道:“快回去将殿下的命令通知你的部下吧。” 张勋兴高采烈地告了退。 那一万余人原本就是他手底下的兵,其中还包括他的亲卫,张勋自是希望他们能有一个好的结果。 望着对方离去的身影,陆康忍不住笑了笑。 张勋见信都是如此模样,等到俘兵们知道了这件事,还不知道会有多激动呢。 这些日子以来,俘兵营里并没有任何不轨的举动,自己之前的担忧倒是有些多余了。 此外,他们劳作的效率大大出乎意料。 看起来,足够的口粮,要比鞭子更能令人勤奋劳作。 说起来,当看到长沙王殿下的这封书信时,陆康的反应并不比张勋要好。 并且,他有种恍然大悟的感觉。 正是因为善待俘兵,所以俘兵才能相信官府会愿意赐予他们一半的耕地。 也正是因为善待俘兵,官府才能放心地释放他们,让他们重新成为耕地的百姓。 善待俘兵、寻找铁矿、获得良籍,这一连串奇怪政令,竟是完整地串在一起了。 这便是说,早在当日击败纪灵大军的时候,长沙王便已经做出了详尽而又如此完善的谋划。 陆康想到此处便忍不住摇了摇头。实在难以想象,长沙王竟还是未冠之龄! 回到俘兵营之后。 张勋给士兵们放了半日的假,以便于这个消息可以尽快地通报全军。 听到这样的事,俘兵营里登时炸开了锅。 最让他们意外的,自然是有机会从俘虏变成良籍。 正常情况下,俘虏最多能被编入军队,参与诸多战斗立下功劳以后,才有可能被真正地信任。 而绝大多数俘虏,是根本看不到那一刻的。 “真的吗?咱们真的获得良籍吗?” “当然是真的了,这是将军方才从殿下接到的书信,信上就是这么说的。” “可是殿下为什么要这么做呢?” “你忘了先前殿下是怎么说的啦?殿下当时曾经说过,会给我们脱离俘虏的机会。再说了,长沙王的仁义之名,难道你们没有听说过吗?” “开出来的地,有一半是属于俺的。只要俺勤劳一点,过上两年,岂不是也可以娶媳妇了么?” …… 2([三国]兴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