撑腰(1 / 1)
退婚的事宜早不宜迟。 步安歌和柳嬷嬷商量好了,当日就去了杜御史府上,如今两家俱在城西,相距不远,马车不到半个时辰就到。 到杜府,一辆马车正驶离门口。 步安歌认得那是杜府的马车,问门房的下人御史和夫人是不是出门去了。 下人笑道:“回县君的话,马车里是我家老爷,宫中传老爷前去商议公事,夫人在家,若知道您来,必然高兴。” 步安歌笑道:“原来如此,多谢。” 她常来杜府,杜御史夫妻早吩咐了下人,步安歌来就是自家子弟上门,直接入府便是,不必通报。 上一个享有这份亲近待遇的是杜夫人的娘家侄子封行。 早有下人先一步告诉杜夫人,令仪县君来了。 杜夫人果然欣喜,拉着步安歌的手道:“好孩子,昨日我和若儿才提起你,转眼就是春风时节,她欲约你踏青,到时我们一家子都去外面散散心,本想回头若儿上门去告诉你,你既来,倒省了这桩。” 又告诉步安歌,杜若去了舅家探望生病的表妹。 步安歌笑道:“都听姨母安排......今日我来,是有一件事想请姨夫姨母做主。”紧跟着就说了想退婚的事。 杜夫人一向疏阔爽朗,听说赵宣和表妹苟且不说竟还怀了孩子,气的拍桌道:“真是岂有此理!当我卿姐儿无人倚靠么!” 气愤归气愤,说到退婚上倒冷静下来。 女子退婚不是小事,而那赵宣确实算得个文武双全又有前途的儿郎,家世也好。 再说这世道男子三妻四妾又本是寻常。 如今那表妹怀胎的路数不正,立时打了消弭丑闻,无媒苟合,将来进门还必得矮上三分,算不得什么威胁。 只是少不得忍上一口恶气。 婚姻于女子而言,里子重要,外面的体面也同样重要,而退婚后,很可能再不能找到伯府这样的门第。 这是应对之策。 退一步而言,此时却也正是退婚的良机,广平伯夫人不好相与,赵宣和那表妹有青梅竹马之谊 这便是权衡了。 杜夫人怕步安歌冲动,日后再后悔,是以利害关系说的清楚明白。 怜爱的握着步安歌的手:“天杀的赵宣......你若执意退婚,我必然是要出头的,若不退,将来御史府便是你的娘家,有我们撑腰,量那伯府也得多多思量如何待你。” 她娘家多金,夫家又是枝繁叶茂的世家大族,并不惧赵宣。 步安歌感激杜夫人用心,倒有些歉疚当初推拒了杜夫人要认她做义女的事,只道:“累姨母操心了,我还是想要退婚。” 杜夫人见她坚定,应道:“既如此,此事宜早不宜迟,最近朝事不多,明日老爷下朝怕不到正午,我们午膳后便前去退婚。” 步安歌不想杜夫人如此雷厉风行,当下便应了。 当初定亲交换的庚帖、信物,来京都后赵宣买的首饰,拢共没几件东西,银星早已收拾齐备。 只等明日。 杜御史自东宫回府,心绪还十分复杂。 没想到卿姐儿那孩子福气至此,不单镇国公另眼相待,太子殿下也十分回护,广平伯府真是有眼无珠。 若是他杜家子弟,做出这等不仁不义之事,合该打断腿。 及至杜夫人将步安歌要退婚的事告诉杜御史,杜御史并不十分意外,等听到杜夫人提起封行,才道:“夫人,这些事还是要从长计议。” 杜夫人恨不能退婚第二日步安歌便定一门上好亲事,好教赵宣知道他是如何有眼无珠。 只道:“有什么好从长计议的,赵宣欺负卿姐儿无长辈出头,我偏要给卿姐儿撑腰。赵宣是好,行哥儿就差了?才貌不比赵宣差,一则洁身自好,二则家财丰厚,是多少闺秀的梦中情郎,差......差也就略差在家世上。” 提起这桩她声音不由低了些。 士农工商,封家是最后一层,因是皇商倒颇为体面,但在十分讲究的人家来说,商人铜臭满身就是罪。 当年她嫁入杜家,嫁的还是杜家最优秀的子弟之一,为着家世不知受了多少诟病。 杜御史握住她的手,柔声道:“夫人,都过去了,我这一生最得意不是少年及第,也不是家世容貌,唯有你,能娶到你是我的荣幸。” 杜夫人看着人到中年依旧儒雅俊秀的夫君,嗔道:“老夫老妻了,还说这些。” 却是反握住他的手。 顿了顿又道:“夫君,其实我瞧上卿姐儿和封哥儿登对......也有私心。” 杜御史大致能猜到些,但知她心头郁气需要疏解,便问:“怎么说?” 杜夫人道:“行哥儿迟迟不娶妻,我知他除了想要个情投意合的妻子,也想着未来的妻子出身好些,对家族对将来的子女都有益处,卿姐儿得朝廷册封,已经是贵女,又那般人品出众,行哥儿那日还问我卿姐儿是否婚配,他以往何曾说过这话,这不是天赐的姻缘么......” 杜御史叹道:“夫人想的周全,只是你知今日太子殿下召我入宫,是为了什么事?” 东宫权掌国事目光高远,何曾关注过谁的私事。 现在想想,卿姐儿得了爵位的事尚属正常,还有封号,更恰好压了广平伯夫人一头 这分明是撑腰。 将来卿姐儿的亲事,东宫非过问不可。 便是行哥儿有心,也该他自己去争取,他们插手怕是会惹得东宫厌恶。 翌日,早朝, 大魏早朝分常朝和大朝,常朝是每日参朝,没什么大排场,五品以上官员参加,是真正处理国家大事的时候。 大朝半月一次,在京官员九品以上皆要参加,声势浩大。 这日正是大朝会。 陛下病弱休养日久,依旧是太子临朝。 政事参奏完毕,杜御史出列:“臣有本奏,参五城兵马司东城指挥使广平伯世子赵宣,其枉顾婚约,欺凌戚妹,实为人臣之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