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167 章 *“王与马,共天下。……(1 / 1)
“你看这字,中正平和。” 姜烟从卫夫人家中追出来,少年王羲之就已经长到了十五六岁。 这些年,因他写得一手好字,又长得风流倜傥,还是琅琊王家的人,很快便声名鹊起。 只是姜烟追上他的时候,却发现王羲之对着一块石碑看入迷了。 姜烟其实仔细看过从秦汉以来的字体变化。 比如,秦始皇的小篆就格外有锋利霸气之感,哪怕只是落在竹简上,也仿佛一个个字要跳脱出来,挥舞着刀剑拱卫大秦。 刘邦的字相比秦始皇没有那么霸气,但独有他自己的洒脱飘逸。 当然,相比之下刘邦的字其实整体看着艺术性就没有嬴政那么高了。 相比之下,姜烟其实更喜欢诸葛亮的字。 然,汉魏遗风下,用隶书的人愈发多起来。 隶书也逐渐成为了官方字体,官员之间门的公文和政令都是用隶书,偶尔会用上楷书。 所以姜烟看着那块石碑,并不觉得有什么不同寻常的。 “好字”王羲之伸手,生怕自己碰坏了那字似的,眼睛都不能从上面移开。 姜烟没有怎么学过毛笔字,对书法的欣赏其实很浅薄。 小时候爷爷倒是有建议过姜烟去学书法,只是她自己不乐意。 对一个六岁还极其好动的小孩子来说,在桌前练字和看火影忍者相比,姜烟选择火影忍者。 所以姜烟到现在也不怎么能理解王羲之对书法的痴迷。 “哎呀”王羲之突然收回手,扭身往山下走的时候还时不时的回头看石碑上的字,恨不得自己的脖子再长长一些。 “出什么事情了吗”姜烟见他脸色不对,赶忙跟上前。 结果就看见王羲之脸颊红红的,抿着唇眼角还带着些许得意,说“按照时间门,今日便是岳丈来王家的日子。” 姜烟自然是知道王羲之的妻子郗璿此人的。 郗璿是郗鉴之女。郗家曾是东汉旧臣,到郗鉴这一代郗家早已从当年的东汉旧臣,落入寒门。 但郗鉴此人对东晋的作用是不可磨灭的。 若非他协调世家,阻止了士族间门的斗争,而将所有锋芒都指向外族政权,只怕东晋都等不到谢安了。 而郗璿也是一位才女,在魏晋南北朝这样的时代,更是罕见的高寿。 王羲之脸颊微红,回去的步子明显快了不少。 回到王家,王羲之平复情绪,回忆着当年的种种,在墙边的榻上躺着,脑海里想着之前见到的碑文,又时不时想起妻子年轻时候的模样。 他与郗璿,夫妻恩爱相濡以沫,又是同道友人。王羲之一直都很感恩上苍,自己可以与妻子相识、成亲、携手。 姜烟看到王羲之都开始解开衣服的时候,后退两步,锁着下巴眼底满是怀疑的问“先生,您这是” “我那日太热了,跑回来之后满脑子都在想那个碑文,忘记了今日郗家人来。” 说话间门,外面走进来几个人。 姜烟站在一旁看着那几个人聊着,看到王羲之时,有个中年男人明显捋着胡须笑着点头,满是欣赏之色。 只是须臾,幻境骤然变成张灯结彩的喜堂,持扇做却扇礼的女子在满是红烛的室内坐着。 十六岁的王羲之笑得脸颊泛红,在周围亲朋的起哄中做出却扇诗。……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十六岁的王羲之笑得脸颊泛红,在周围亲朋的起哄中做出却扇诗。 洞房花烛,携手走过一生的伊始。 姜烟隔着人群,在少年王羲之的身上看到了真正属于这个年纪的意气风发和欢喜。 大红灯笼高高挂起,姜烟转身坐在门槛上,双手托着脸。 一抬头恰好就能看到头顶的月亮。 “你好啊”姜烟轻声问好,这片大地不断变化,唯有头顶的明月不曾变过。 她脑海里始终不曾忘记那群在地上抢饼的人。 在一千多年后,她就是个普通人。哪怕到了幻境的一千多年前,姜烟现在就身处琅琊王家的大宅中。 可她无法理解魏晋世家门阀的生活,他们的志向和艺术甚至让姜烟下意识排斥。 如此昏庸无道的世界,为什么没有人想过自救 好像大家都浑浑噩噩的活着,哪怕看不见和平的希望也不要紧,只要下一秒还在呼吸,已经比许多人都要成功了。 人如野兽,如家畜。 “姜姑娘是觉得我浪费才华,还是觉得我荒废自己这分明可以做出一番事业的家世和身份” 王羲之冷不丁的出现在姜烟身边,捋着衣袍学姜烟的动作坐在门槛上。 坐下后还笑着说“若是旁人见了,定要觉得我此举无礼。” 随后,王羲之稍稍叹气,跟姜烟一样抬头望着月亮“我怎么不想呢我虽后来痴迷道家,可我毕竟是儒学出身。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我自然也是如此想的。” 他回身看向后面点着花烛的婚房,轻轻扯动嘴角,眼底却依然是满意和欢喜“我更明白,我与子房的婚事,不过是一场政治联合。” 郗鉴如今还不是那个协调世家门阀的重臣,但在朝堂上的地位也已经颇为重要。 琅琊王家更是如此。 这桩婚事,就算没有王羲之,郗璿也要嫁给王家其他子弟。 他不介意这桩婚事究竟是因为什么而起,只高兴自己能够与妻子相识相知往后的余生。 姜烟倒是不知道这些。 后世对王羲之的记载,更多的是他的书法。 黄庭换鹅的典故更是入木三分的描绘出了王羲之在书法一道上的成就和痴迷。 周遭幻境散漫变幻,这一次王羲之没有再亲身为姜烟描述,而是与她一样做了旁观者。 他不愿再亲身经历一遍那些年的事情。 琅琊王家在东晋究竟有多高的地位呢 “王与马,共天下。” 幻境从王家大宅内部,改为外面的大街。 数十个王家子弟被捆绑起来,为首的则是东晋名相王导。 “时逢王敦之乱,朝中早有人不满王家。皇上也对王家多有忌惮,若是不拿出破釜沉舟的气势,王家在忠君面前,也要低一头。” 王羲之看着王家子弟日日跟着王导前往台阁等待议罪。 “我也是从这一刻才明白,朝堂有时并非如我所想的那样简单。” 有王导在,这一次的危机王家自然是安然无恙的度过。 甚至最后王敦之乱都是由王导一手筹谋平定下来。 朝中局势变幻,年过三十的王羲之,也终于领到了自己的差事。 姜烟没有细看这其中的变化,只看出一点皇权难支。……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姜烟没有细看这其中的变化,只看出一点皇权难支。 皇帝没有威信,根本达不到震慑臣子的作用。 东晋看似平静的表面下,早已是暗流涌动。 朝堂上,王导、郗鉴与庾亮互为平衡。 王导主持中枢、郗鉴镇守京口,庾亮坐镇武昌。 “你可知,我那时出于何种地位”王羲之摇头叹息,看着那个写字都开始透出烦躁之意的自己,眼中满是同情。 “我是庾亮部下,王家子弟,郗鉴女婿。” 这三人,互为掣肘。 而王羲之便成了其中最为特殊的一枚棋子。 “庾大人想要联合岳父对抗伯父,我当如何我什么也做不了。我像是这三家掣肘平衡的一个表象,随时都能被撕破的表象。再大的雄心壮志,也在这样的消磨下渐渐落空。” 他渴望挥兵北伐,可面对的却是一次次的朝堂斗争。 他累了。 哪怕到这三人离世,皇帝下诏,友人举荐,同僚拉拢。王羲之都不愿为朝中官员,更不愿担任什么重要职位。 他在仕途上就这么得过且过了几年,那些人也消停了,终于等到了一个外放的机会。 “走,带你去见曲水流觞”王羲之起身,拍动衣袍。 姜烟也再一次从他的脸上看到最为简单的笑容。 他的面容也随着一次次的幻境变化,鬓发染霜,身躯不复青年时的英武,偶尔还能看见他皱着眉轻轻敲打腰背,缓解酸痛的模样。 与雄心壮志一同被磨灭的,还有一个健康的王羲之。 魏晋时期,道家兴盛。 这不光体现在玄学清谈上,名士之间门更有炼丹吃药的风潮。 五石散是这样传播开的。 同样传播的,还有这类丹药。 为了缓解身体的疼痛,王羲之也逐渐接触起了这些东西。 身为会稽内史,王羲之还担任了右军将军之职,所以后世也有人称他为“王右军”。 会稽山水清幽,王羲之到任后就极为喜欢这里。 幻境化作一片清幽山林,小溪潺潺,头顶的太阳明艳却不刺人,清风拂面甚至还带着水汽花香。 山间门鸟儿的鸣叫时有传来。 王羲之此刻并未出现在姜烟面前,而是一阵阵欢笑声从小溪的上游传来。 姜烟顺着声音跑去,甚至还看到有用木盘托着的酒樽顺着溪水留下,几个仆人书童状的人追着溪水去捡酒樽和木盘。 上次姜烟看到竹林七贤,只觉得禅意空灵。 他们沉浸在自己的世界里享受片刻欢愉,尽情展现自我个性。 那么如今看到的东晋名士曲水流觞,姜烟甚至都不敢上前。 仿佛只要过去,就会打扰到这一片美景,呼吸都被她刻意放轻了。,请牢记:,免费最快更新无防盗无防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