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0章 大事件开端(1 / 1)
六个月一晃而过,聂力成功毕业,最后拿着老袁亲自签发的毕业证书踏上了回申都的火车。 而,也正在聂力准备回申都的时候。 远在三省,却发生了一件大事! 究其原因根子居然还在水青帝国当年甲午之败签订的条约之上。 条约规定割让辽东半岛给脚盆鸡,可这样就严重影响了猫熊在三省的利益,于是谋求不冻港。 企图逼迫脚盆鸡放弃其利益。 然而,两国的言辞交锋进行了一段时日了,慢慢的已经快要到了双方能忍让的极限了。 猫熊出招了。 联合漂亮国,严谨国,共同逼迫国府,强制出资三千万,赎回半岛。(时间线不要管,反正架空。) 而当时的还是水青帝国当政,出资赎回了半岛。 后来还以“还辽有功”为借口,攫取了在三省修筑中东铁路及其支线等特权,又强行向水青帝国租借不冻港。 但脚盆鸡也不是吃素的,怀恨在心,经过十年的养精蓄锐,强行向不冻港的猫熊舰队发动突然袭击。 战争爆发了。 并且两国通电国府,我们俩打架,你们不用管。 三省督军联合上表。 难题就来到了老袁的头上。 议会,召集紧急会议。 通电全国,包括西南护国军,各独立省。 一时间,群雄激愤。 “凭什么?你脚盆鸡跟猫熊打起来了,在我们的土地上,居然让我们不要管?开什么玩笑?” “难道还当我们是水青帝国的时期吗?” “肆意让人宰割的时代已经过去了,我们要团结起来。” 京都街头,无数的爱国学生打出条幅,进行游行。 通电全国以后,老袁安静的坐在椅子上等待着各方回电。 各方的回电,将会决定这次国府以什么态度面对两国。 但久久没有等来回电。 旁边的小段也焦急的来回走。 “怎么还不回电?” 虽然现在名义上统一,可老袁能控制的也只有北方各省,他也怕啊。 按理说,他是想出兵三省的,可害怕被人偷家啊。 终于,在中午的时候,所有人都在焦急的等待各方态度的时候。 申都发声了。 赵文才这个蠢货,居然以自己的名义发声了:“如今外敌势大,应当从长计议!” 这封电报发出之后,全国沸腾了、 “干哩娘!坐拥大军不思为国,申都你们是想闹哪样?赵文才是谁?申都督军不是赵延年督军吗?” “靠!太憋屈了。怂货!” 正当群雄激愤之时,刚刚下了火车,听闻消息的聂力,赶忙前往了万和的一处分部。 对着报务员冷静的说道:“我聂力代表申都各界爱国人士,出资三百万,充当开拔军费!凡是爱国之人,无开拔之资,皆可从中提取开拔经费!” 哗! 从聂力的这封电报发出之后,全国关注此事的人沉默了。 “靠!堂堂华夏,此刻被蛮夷欺辱,居然让一小小督军拔了头筹?” “干!三瓦镇保安队要上战场,不要聂督军多少钱,我三十兄弟,一人五块安家费!不就是狗日的蛮夷吗?干他们!” “娘的,我是三省绺子的代表,各个大当家的派我前来发电!聂督军为我三省数次慷慨解囊,三省绺子不要开拔费,只要聂督军前来三省主持大局,一声令下,马首是瞻!” 乱了。 聂力的这封电报,彻底的极其了各界爱国人士的爱国之心。 一些小地方的爱国之人,比如那些小小保安队的队长,某某县的小小司令,开始你方唱罢我登场! 一个个的,你出三十人,我出二百人。 不惜此身! 这个国度从来不缺少爱国之人。有时候,人们只是需要一个领头羊。 但,大督军们,一个个的全部都没有发声。 即使如此,在等待各方电报的老袁却已经是泪流满面。 颤抖着拿着各方的明码通电:“小段,你看,你看!” 小段焦急的看了电报,仰天长啸: “我就知道,我泱泱华夏何曾彻底的被打趴下过?看到这么多的爱国之人,吾道不孤啊。” 这时候他们都是爱国青年! 聂力看着各方的通电,也是一阵的激动,不就是三百万吗? 老子差这点钱吗? 差! 但不能在这里差! 而,此刻,申都的人民也看到了这份电报,一个拉车的,听着那些爱国人士在街头讨论,默默的走上前去:“我捐十块!” 一句话,让正在讨论捐款的这些知识分子,金惊讶的回头。 “老哥,爱国量力而行,你来钱不容易啊。” 哪知道那拉车的笑了一下:“谁的钱都不容易,我们老板都发电了,我自当支持!” “你们老板?” 知识分子迷茫的看了一眼拉车的,直到看到车子是万和的字样才恍然大悟。 “万和的人,大气!” 拉车的腼腆的笑了笑:“我不懂什么大道理,但是我听老板的,老板让我过上了好日子,我就听他的。老板说那些人可恶,那些人必然是可恶的!” 知识分子感慨、 聂老板在申都,居然这么好使了? 深入人心啊。 又想起了聂力每次都是在国难关头,带头捐款,感叹一声:“不愧是小孟尝之称的聂三爷啊。” 这是江湖诨号。 申都的居民们,也渐渐的听到了聂力带头捐款的事儿,三五一群的站在一起。 “侬晓得伐,聂老板儿带头捐钱打鬼子喽,你说咱们捐不捐呢?” “小赤佬,一群小赤佬,你们打仗凭啥欺负我们人啊,我反正捐了,申都皇后评选的时候,托聂老板的福,我赚了不少钱,这次全都捐了他!” “就是,聂老板啥时候都想着咱们申都人,咱不能让他寒心,一个出了这钱吧?算我一个!” 而无名大报的主编,也就是当初那个黄文,默默的从兜里拿出了聂力刚给他发的工资。 走上街头。 三省,那是他的故乡啊,想起父亲背井离乡之时装起来的那一把土,他就心痛不已。 “不知道什么时候,我们这些人才能真正光明正大的回到家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