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四二章 新元首府(1 / 1)
卡摩的军队虽然战斗力强悍,但是他独裁、暴虐的性格,让他成为了这支军队士气唯一的支撑。 当那些番兵看到卡摩倒下的瞬间,支撑他们战斗下去的信念也就崩塌了。 “嘟嘟……嘟嘟嘟……”冲锋的哨声响起。 见到番兵要逃,阿福果断地下令追击,虽然这个时候番兵的人数依然比他们多的多。 那些反抗军也跟着追了出去,他们按照阿福的指示高呼:“投降不杀。” 这个时候一直跟在后面的吕宋佣兵早就提前一步逃跑了。 不过他们却被迎面追来康老八撞上。 这五六百吕宋佣兵根本就不够康老八的南路军塞牙缝的。 两天后阿福带着一千多番兵俘虏在立雾山与南路军康老八他们相遇。 这次环岛探索任务终于画上了句号。 护卫军对东番岛的征战也就此圆满结束。 …… 安平城,元首府。 这座府邸原本是都统衙门所在,与整个坊中的建筑都差不多,这座府邸也是采用四合院的样式。 只是这个院子是大四合院中套着小四合院。 前院是办公的地方,房子较大,是一个大四合院,院子里铺着石板,光滑宽敞,像是一座校场,能够同时站得下上千人。 这里现在被作为侍从室的办公之地以及教导队平时训练学习的地方。 二进分成左右两个院子,是府邸里面丫鬟仆人的住处,因此没有什么装饰,现在作为教导队的宿舍。 最里面的一进才是主家居住的地方,有一个大院子,里面卧室、书房、会客厅一应俱全,还有若干个小院子,想必就是那些夫人、妾室居住的地方了。 董良现在居住的地方就在后院。 原本就他一个人住在这里,后来尚云也搬了进来。 尚云此时正在安平城筹建医馆。 这东番岛上各个城市与中原城池已经无异,有很多私人的医馆。 满清朝廷才不会花钱去帮百姓筹建公立医院。 但是华族有自己的医部。 医部有一项工作就是建立华族的公共健康体系。 董良要让所有的百姓都能够看得到病。 当然了,介于现在的郎中以及医药水平,也就仅仅能够做到看得到病,至于能否得到很好的救治,这就不敢保证了。 不过能够做到如此已经不错了。要知道在这个时代,大部分的百姓生病了都是自己抗过去,基本上靠的是自己的免疫力。 至于坊中其他满人的房子,现在大部分都交给振华大学堂使用了。 虽然有些分散,但是这些房子的数量和质量都还不错,可以作为临时上课和住宿的地方。 现在董良每天都要花半天时间来给官员培训班上课。 在东番岛上挑选的三十名侍从室官员,需要了解的东西还有很多。 这些人暂时归赵烈文管。 不过董良也要亲自教育,至少要让他们了解华族的理念。 “惠甫,怎么样,这些人用的还行吧?”董良正在书房中写书,他准备抓紧时间将华族法典给弄出来。 这件事情上,赵烈文也帮了不少忙,这个家伙的知识面也宽得惊人,他竟然对《大清律例》倒背如流。 董良要制定华族法典,自然不能仅仅照搬后世的东西。 要知道律法不同于其他东西,他有很强的时代性,受到风俗、文化、历史等诸多因素的影响。 制定律法除了考虑到华族的统治模式、统治基础,还要结合当前百姓的生活风俗和生活习惯。 这是一个系统的过程。 不是董良将法国的民法典和刑法典翻译过来,或者将他记忆中后世的民法、刑法、合同法、婚姻法等默写出来就可以了。 当前最重要的其实还是刑法典,按照传统,民间的民事纠纷,现在大都是自己解决,或者是找人调解,很少报官,官府需要管理的大都是刑事案件。 董良需要从赵烈文那里了解《大清律例》的一些内容。 《大清律例》继承《大明律例》,已经使用了五六百年,必然是有其可取之处的。 赵烈文抱着厚厚的一沓子材料走到董良的面前。 董良终于知道那些大领导需要做什么了。 原本以为这些人只要在文件上签下名字,非常简单的事情。 轮到自己做了,他才明白。签上自己的名字并不是那么容易的事情。 因为你签了名字表示你对这件清表示认可。 要是出了问题,责任就要归到你的头上。 虽然董良是华族的老大,但是不代表他可以任意地犯错。 他现在在华族内部的威望就是他带着华族一次次做出正确的选择,才最终确立起来的。 他犯一两次错误也许问题还不大,但是如果他犯的错误多了,手下的人还会跟现在这样坚定地追随自己吗? 因此每一份下面上报上来的文件他都要认真地斟酌。 这样的事情也是熟能生巧的。现在董良的大局观和决策能力都不是他以前可比的。 赵烈文先将手中的文件放到了董良的桌子上,揉了揉胳膊才说道:“他们干劲儿都很足,一个个的还以为自己进了内阁。就是有些人喜欢夸夸其谈,仿佛他们进了这里就要参政议政。” 董良笑道:“干劲足,那还不好啊,就怕有些人懒政,占着茅坑不拉屎。” “都被他们吵死了,还有人在我面前摆架子,觉得自己多读了几年书,就想要压到老子头上。”赵烈文道,他知道董良比较随意,现在跟董良说话的时候也不再咬文嚼字。 “那惠甫你是怎么教训他们的?” “当然是跟他们比了,比学问,琴棋书画,老子样样都碾压他们。” “比职务,他们只是试用期的小职员,狠什么狠……” 听完了赵烈文对自己新下属的吐槽。 两人这才回归到正事上来。 见到董良抽出一份文件。 赵烈文结束了吐槽,开始说起正事儿来。 “迁移过来的第一批官员以及家眷,应该两天后就能到,您看怎么安排?” “到时候提醒我去港口接一下,另外组织振华大学堂的生员到码头上搞一个欢迎仪式。” 董良并不是一个喜欢讲排场的人,不过这次华族的核心办事机构从西表岛迁移到东番岛上的安平城具有重要的代表意义。 他觉得还是要搞得稍微隆重一些,一方面是对舟车劳顿的华族官员表示慰问,同时也是向东番的百姓表明一种态度。 我华族是要留在东番岛发展的,我们不是海盗,也不是流寇。 “成,那我去跟张祭酒说一下。” 董良点头。 跟赵烈文交代事情非常简单,往往董良只要摆明一下态度,后续的安排,赵烈文都能够提前想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