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3.第221章 千米级无线输电,百亿投资!(2 / 2)
三十亿,已经是山城政府咬牙寄出来的最大额度了。
“也请你们放心,一旦我们合作达成,那么我们也会对项目进行巨量的投入!”
张星扬这时候也对着秦玥保证道。
作为研究院的院长,张星扬的话语无疑要更有分量,也更让人放心。
“那我就期待着双方的合作达成。”秦玥笑了笑之后说道。
这一趟考察,在进行了实地观察之后,紧接着就是第一轮合作会议的谈判。
“我们计划首先在bs区,建成世界上第一个千米级无线输电示范电站!”
张星扬对着投影仪之上的ppt,讲解着研究院关于无线输电的详细计划。
“这个电站,将会由三部分组成。”
“其中难度最大的将会是高空太阳能发电站,通过长久性高空气球和平流层太阳能无人机,进行发电。”
“第二困难的是,地面微波接收站,用于接收从高空输送回来的微波能量,然后让它转化为电能。”
“当然高空太阳能电站,是我们的二期建设计划之中的重点。”
“首期建设的将会是地面发电站和地面微波接收站。
用来验证千米级别无线输电的技术,是否成熟。”
这个建设计划,其实相对来说还是比较保守的。
尤其是第一期建设计划,几乎不涉及到发电项目。
而是着重在无线输电上。
重点验证长距离无线输电的效率问题。
而在第二期建设的时候,才会开始在平流层建设太阳能发电站,正式开始能源尝试。
第三期建设规划,则是更加遥远,不过也更加大胆。
将要在地球同步轨道之上,建设大型的太阳能发电站,预计建设拥有超过200万平米的太阳能板的发电站,建成之后预计每年的发电量将会超过两个三峡水电站。
即年发电量将会超过1500亿千瓦时。
刚刚过去的02年,全国发电量不过1.65万亿千瓦时。
也就是说,如果这个大型太空太阳能发电站建成,将会占据到全国发电量百分之九!
这还只是一个面积两平方公里的太空电站,以同步轨道的空旷程度,建设数十上百个太空电站都不是问题。
“预计到时候,每年将会减少1.32亿吨的二氧化碳,相当于替代了4800万吨的标准煤。”
张星扬最后对着ppt说道。
这时候生态发展,还是一个比较先进的概念。
所以当张星扬说完之后,并没有引起大家的重视。
大家关注的重点,主要还是在整个项目的经济利益之上。
建设时间可能要达到二十年时间的三期工程,他们不怎么奢望。
但是按照计划表,在五年内就能够实现的高空太阳能电站也是非常吸引人。
按照张星扬的计算,投入不到十五亿,大概就能够实现这个计划。
建成一个年发电量在20亿度左右的电站。
一年利润,大概在电力方面的利润,不到三亿,在两亿七左右。
因为太阳能发电,不像火力发电需要消耗煤炭,平时的维护费用更低一些。
主要是前期的投入比较大。
但是按照张星扬的算法,不到六年的时间就能够收回成本。
按照大型发电站的经验来看,这个时间简直是骇人听闻。
因为大型火力发电站的成本回收周期基本上都在十年之上,有的甚至能够达到二十年!
当然相比较于年发电量达到1500亿千瓦时的太空电站计划来说,这个年发电量不过20亿千瓦时的高空太阳能电站,似乎又不算什么。
但是太空电站相比较于高空太阳能电站,复杂程度更上一层楼。不仅仅需要上百亿的资金投入。
而且考虑到太空之中电站的日常维护问题,必须要有人长期驻守,这就牵扯到载人航天的问题,不是他们地方能够解决的了。
所以在场大多数人,还是更加看重二期工程的内容。
“我们出资30亿,需要占据百分之五十一的股份。”
股份谈判是一件比较无聊的事情,张星扬原先是不想参加的。
不过梁毅还是强拉着他参加了这场谈判。
对方似乎是看张星扬比较年轻,上来就狮子大张口要控股权。
“既然这么说,那我们出资五十亿,要百分之六十二点五的股份。”别说是张星扬了,就连经常参加这种谈判的梁毅都有些无语了。
这次要不是响应国家号召,对方根本不可能拿到这么优质的项目,对方竟然还狮子大开口。
研究院并不是那些效益不好的单位,在过去的数年之后,无论是商业火箭发射订单还是新材料领域,他们都是顺风顺水,每年都有数十亿美元的收入。
所以对方这一招可能压榨那些小单位可能还能够成功,不过想要对付张星扬那基本上没什么用。
“别生气,别生气,他不懂事。”
这时候,还是和研究院关系不错的秦玥出来打圆场。
“这样吧,我们总共出资三十亿,伱们出资多少,我们按照比例来如何?”
其实,即使是按照出资比例分配股份,研究院还是很吃亏,因为除了出资之外,研究院还要转让不少的技术。
这些技术,价值都在百亿之上。
所以梁毅当然不可能就这样答应,这样答应相当于吃了大亏。
“股份按出资分配,我方认同,但是我方认为,技术专利也要进行折价计算,算到出资比例之中。”
梁毅的这个说法也没什么毛病,所以对方没有多说太多。
在简单的讨论了一番之后,答应了下来。
不过具体到折算方式上,他们还是希望能够另外进行商议。
显然,他们也不想折算定价的权利,完全由研究院一方说了算。
双方显然还会有数轮的谈判,才能够完全确定下来整个项目。
不过对于张星扬来说,他已经看到了能源变革的一丝曙光。
而变革,从来不是一帆风顺的,尤其是这样涉及到众多既得利益团体的变革。
有先见者,将会大力进行投资;无先见者,自然会不遗余力地进行打压。
这个过程,有人会成功,有人会失败。
这就要看,张星扬能不能顺利完成千米级别无线输电一期计划了。
双倍月票,求月票!!!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