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6章(2 / 2)
六川关的守关将领莫安北大马金刀地坐下,洪钟一样的笑声装满书房。
埋首书案的两人抬起头,秦老当先道:“你小子,知道要搬床,不知道给我老人家弄点吃的来?”
“哎哟,你瞧我!”
莫安北一拍脑袋,忙起身,开门朝外头吼了一嗓子,让人准备吃食赶紧送过来。
回身,他挠挠头道:“怠慢了。”
“哎……自从夫郎先一步走了,这将军府里再没有知冷知热的人。这不,外头都叫我做什么儒将,以为我肯定继承乃父之风,巴巴地把这些书稿送来。可他不在了,这些书除了放在架子上生灰尘,也没别的用处。”
听他这么说,梁兴邦宽慰道:“兄长,万请节哀。”
秦老虎着的脸也抹开了,叹息道:“万物有时序。草有枯荣,人有生死,你要想开些,莫苦了自己。”
“阿父也是这么说的……他也走了。该走的总是留不住,我们这些活着的人,除了往前看,还能如何?”
莫安北苦笑一声,随后转开话题道:“二位还真是心智坚定。自那报信的人出去,我这心里就没有一刻的安宁。你们倒好!竟废寝忘食地看起书来。这书当真那么好看?”
秦老摸着胡须,笑而不语,似在回味。
梁兴邦则莞尔道:“清之兄,你知道我一贯懒读书,不过,这书确实有其独到之处。你若有时间,也可看看。”
莫安北咂咂嘴——虽然父亲是受人敬仰的大文儒,可他才是那个不爱读书的。
闻言,忙摆手道:“待事成之后,我再寻个时间拜读吧。”
秦老一听就知道他有意推脱,笑呵呵地说:“这事,是不急在一时。”
“不过,北地士子言集著成的四方册也就罢了。
这本中华诗集,你有空誊抄一册,放在你父亲灵前,尽些孝心。没得回头我下去寻他炫耀,得把他气出个好歹。
对了,我记得你夫郎也是最爱读书的。
你阿父一辈子就收了他这么一个得意弟子,你可不能少了他的份。”
“……”
莫安北只得起身,拱手道:“侄儿谨记阿叔教诲,晚间定沐浴焚香,在灵前抄写诵读。”
秦老这才满意。
梁兴邦见他们官司打完了,放下书册,说道:“清之兄方才形容匆匆,可是有什么事情要说?”
“瞧我!”
莫安北又是一拍脑门,连忙说起正事来:“回禀王爷,您前两日让我着人到南扬买办粮食。回信说,那边的粮食泰半已经被人收走,只留下百姓的口粮和粮种。这事怕是不好办啊!”
“什么?”
闻言,秦老收住笑容,皱了眉头。
他和梁兴邦对视一眼,追问道:“南地虽有几处遭遇水涝,但这两年收成不坏,怎可能没有余粮买卖?到底怎么回事,你且仔细说来。”
莫安北也摸不着头脑。
“南扬一直是大梁粮仓,委实不该如此。我的人还特意去南边其他五州也去打探了,南岭的探子前后脚送回的消息,说那里的粮食也被人收买过。”
梁兴邦沉吟道:“肯定不是陈党,那又是谁?”
他怎么也没料到,到这关口会杀出第三方人马。
“我这也是糊涂了。”
莫安北说:“而且密信上说的很明白,是在朝廷征税前,就有人来收了。王爷,北地的粮食不剩多少,我们再不调度些送去,恐怕会出乱子啊。”
之前是想着,先把北地各州的粮仓打开应急。等到他们南下,再从南边买办粮食送过去补上春夏的缺口。
——至于朝廷,从始至终就没人指望过。
现在这个情况真是让人措手不及。
哪怕没有真的打仗,总不能让士兵饿肚子吧?
梁兴邦道:“可有查到这些粮食的去向?”
那么一大批粮食,要运送不可能不留痕迹。
莫安北忙道:“已经去查了,但还没有确切的结果。不过,近来寿康郡王似乎有些异动,不知道这件事和他有没有关系。”
“七弟?”
梁兴邦有些诧异。
七皇子是先帝子嗣中最小的一个,当年出京时还不足三岁,现在也才堪堪成年。
梁兴邦早就听说他被陈党养的玩物丧志,从没想过他是在韬光养晦。
“正是他。”
莫安北道:“查到他实属巧合。”
“你们信里说那个四方来贺如何如何,我总觉得里头有些古怪。
听说长漳也要开这样一家酒楼,就遣人留意了。
没想到他们还真会来事!
那王姓管事,一来就给南地士子送了四方册。像我这样有点身份的,还能多得一本中华诗集。
说是马上要开张了,我就安排人盯紧点。
长漳就在寿康郡的治下,我的人没看出四方来贺有什么不对,反倒是郡王爷,近来手头紧得很。
外间说他好赌成性,但就是这样,也不至于典当太君殿下留给他的遗物吧?他这般花钱如流水,说不得还真和这件事有关。”
“是么……这就有意思了。”
梁兴邦笑了笑,道:“既如此,便请七弟过来与我一叙吧。我,也有好些年不曾见他了。”
但没等他和七皇子见上面,就收到北地的飞鸽传书。
——何谚说,北地九州三日之内都收到无偿赠粮。对方身份,尚在追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