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四四章 军政和训政时代的开端(1 / 1)
1899年六月对中国来说是一个重要的月份,完成了被强加在身的使命后,李鸿章以身体原因唯由辞职,这倒是契合了临时总统的身份,他的任期堪堪一年。 在经过一段时间的内部选举后,王启文终于站到了前台成为了新一任总统。 这个消息瞬间传遍了全国,并引起了一阵骚动,这个消息确实很惊人。 有人开始嚷嚷内部选举不合规范,国会到现在也只存在于书面纸上,要求重新选举,但这样的声音刚刚出现,各地驻军就出现了正常调动。 带着蓝帽子的内务部军官开始在各地出现,有一大批人被请去喝茶。 中枢这样的举动让很多人明白,现在的中国依旧是军政时期,连训政都算不上,军政强人的时代还将会持续一段时间。 各地吵闹的声音在军队的强大压力下很快就消失了,但王启文明白仅靠这样的压制保持长期稳定很不现实,所以在简单到甚至可以说是简陋的就职仪式后, 王启文第一时间承诺将在两年内建立起真正的民主体制,完成国家的进步,随后正式成立了复兴同盟党。 在这个党派成立后,之前不管是与北洋有合作还是依附北洋的政治同盟性质的组织全部解散,与北洋重新组建成这样一个政党。 制宪会议第一时间通过了复兴联盟的国会参选申请书,这也是新的政府成立以来第一个被承认的政党。 在复兴同盟成立后,全国各地各种小的党派如雨后春笋般冒了出来,兴中会也赶紧改组,成立了民主党,并向制宪会议提交了申请。 中国热热闹闹地建立自己的民主政体,外国则抱着无所谓的心态注视着中国的变化,他们根本不关心中国的民主政体建设会怎样。 因为所有人都清楚,那个不到三十岁的年轻人手里握着军权以及北洋旧部的支持,只要军权还在手,内务部的扩张还在继续,中国就不会走上真正的民主路线。 披着民主外衣的独裁者出现在中国已成定局,所以与其关注那些嚷嚷民主的家伙不如关心王启文的下一步动作,看看他究竟想要做什么。 所以,在王启文宣誓就职后,各国公使在拜访他时基本不提国内民主建设等问题,而是更多的试探中国下一步的行动以及对俄国问题的看法,其中俄国问题以英日两国最为热心。 不过关于俄国问题王启文一直和两国公使打着哈哈,随后将已经成为新一任外交部长的唐绍仪推出来,让两国公使去和外交部谈。 相比起对英日两国的敷衍,王启文对德美两国则比较重视,对德国重视的原因很好理解,中德两国在各种合作上都非常紧密,可以视为准盟友。 而美国受到重视的原因是他们对华态度的转变,在中日甲午战争结束后,美国实际上是各国中第一个与中国接触商议废除不平等条约的国家。 虽然之后因为中国对西班牙的支持这样的谈判在明面上中断了一段时间,但是实际上这只不过是一种表态,暗地里的接触一直没有停下过。 哪怕是在关岛海战爆发之后,美国依然没有停下与中国的接触,甚至在美国民间因为杜威准将的殉国而叫嚣扩大战争,将帮助西班牙的国家也列入敌国行列的时候 美国政府依然派人竞标中国的重工业项目,对中国需要的敏感工业设备开绿灯,驻华公使依然在大谈中美友谊。 之后在得知英国与中国正谈判,准备归还在华利益时,美国更是抢先和中国达成协议,废除了中美天津合约,望厦条约等不平等条约,并在中英谈判的关键时刻表示对中国的有限支持。 美国政府口嗨是口嗨,生意是生意的态度让中国政府很满意,因为他们很明白自己需要什么。 有需求就会有合作,双方就能够成为“朋友”。 所以作为交换,美国在废除了所有对华不平等条约后,中国将许多订单有选择性的交给美国,中国市场也对美国进一步开放。 这样的交换让中美两国关系拉进了些,虽然美国排华法案等问题依旧存在,与中国间依旧有裂痕,但是双方总算不像之前那样疏远了。 对于中国来说,美国的态度转变是十分有利的,中俄战争肯定会爆发,这一点已经成为了中国高层的共识。 面对这样一个强大的国家,中国必须投入自己所有的精力到北方去,那么南方的防卫将会变得虚弱,尤其是美国人一直念念不忘的菲律宾。 争取与美国改善关系,再利用欧洲国家在菲律宾的利益让美国放弃对菲律宾的野心,让中国的后方能够安全就很重要。 可以预计到的是,中美之间的关系在接下来一段时间内会变得比较融洽,但这种融洽能够维持多久,王启文心中也没有底。 现在要做的,就是尽量稳定美国,让他们在关键时刻不要给中国找太多的麻烦。 当然,仅靠经贸就想要稳定一个强大的国家是很不现实的,所以还要依靠强大的军事实力起到震慑效果。 所以,王启文在新年度的军备计划中,在海军已经开建一艘战列舰,一艘新式装甲巡洋舰的情况下,额外批准了两艘新式战列舰的建造计划。 如果这个计划成功,三年内中国将拥有六艘战列舰,五艘装甲巡洋舰的强大主力舰队,再加上依旧不断扩张的二级穹甲巡洋舰,雷击舰和潜艇部队。 中国的海军将很快成为名副其实的远东第一舰队,有这支舰队在,即便是英国人也要掂量。 而除了海军外,王启文也史无前例的公开了陆军部队的人数,现在,中国陆军人数已经超过100万人。 虽然其中有近六十万都是前清的绿营等旧式军队,他们也仅仅是生产建设兵团,负责开发稳定边境地区,但是许多国家并不清楚这一点。 这个数字就能起到很好的震慑作用。